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自闭症儿童主动口语沟通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作者:魏寿洪 许家成



也显示出基线期的资料没有显著差异。由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基线期资料呈现稳定状态,因此可以实施干预。
  3.1.2 介入期
  由图1与表1可看出个案干预后,主动口语主动沟通行为的次数由最少的2次增加到最多的30次,平均次数为17.07次。此阶段内趋向走势为上.升的趋势,而C统计的结果(c=0.97,z=3.03,p《0.01)也显示此阶段内的资料有显著差异。上述的资料显示,在经过干预后,个案在介入期的主动口语主动沟通行为的次数有显著的增加。此外从表2也可以看出,从基线期到介入期的趋向呈现上升的趋势,由c统计结果(c=0.98,g=3.06,p<0.01),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从基本期到介入期,非口语主动沟通行为出现的次数呈现显著增加。
  3.1.3 维持期
  由图1和表1可知,个案在维持期口语主动沟通行为出现的次数范围为23~28次,平均次数为25.43次,趋向走势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此阶段的资料点经e统计考验,(c=-0.27,z=-0.09,p>0.05),显示未达到显著差异。表明个案在维持期的口语主动沟通行为,虽然没有明显的改变,但达到了保留的效果。另外从表2可知,介入期与维持期阶段间的趋势与效果,呈现上升趋势,维持期的平均次数为17.07次,与介入期的平均数25.43次相比较,增加了8.36次。然而维持期/介入期阶段间的水准变化为-3,且维持期的资料点与介入期的重叠百分比为100%,但由图1可以发现,维持期与介入期重叠的部分,为介入期末期较高的次数,总体次数仍很高。另外,维持期,介入期阶段间的资料经C统计考验,结果(c=0.96,z=3.00,p<0.01)显示达到显著差异。表示介入期的效果在维持期继续存在。
  
  由以上的分析结果可知,个案在自然情境教学介入后,主动的口语沟通行为的次数有显著增加,且在增加的现象也能维持。
  
  3.2 个案沟通内容增加、沟通功能扩展
  从表3可知。在基线期个案的沟通内容只是吃锅巴。而在介入期,沟通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展。对自己感兴趣的食物(吃锅巴、吃QQ糖、喝牛奶)等都能主动表达;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识字、开风扇、看照片)等也能主动表达。并出现了请求帮助、“不做了”、“不吃了”、“这是什么”等询问信息的语言。句子的长度也在逐渐增加。进入维持期后,个案对吃的东西不是特别感兴趣,这可能与在介入期吃得过多而产生厌烦有关。但对活动如:识字、玩电脑感兴趣,沟通的内容以活动为主。同时出现了“好辣”、“太辣了”等语言。并且“这是什么”的句子表达在此阶段得到了很好的维持。从表3可知,在基线期个体的沟通功能只是限于要求;而在介入期个体的沟通功能有所扩展。主要有:要求、请求、引起注意、拒绝或抗议、打招呼、再见或其他礼节、表达意见、寻求信息,在维持期也能较好地维持这些沟通功能。个案在表达需求方面最多,其次为请求、拒绝或抗议。在介入期的后期出现了表达意见、寻求信息等沟通功能,在吸引注意力方面只有零星的几次,而个案在整个介入期和维持期均没有出现确定或否定这项沟通功能。结合沟通内容可知,个体在表达要求时,前期主要是以吃的东西和识字为主(因个案非常喜欢识字,所以这项内容一直得到维持),后期则主要以活动为主。总体看来,表达需求多半是以个案喜欢吃和玩的活动为主,而拒绝或抗议则是以不喜欢吃的或当个体玩累了,而拒绝或抗议的活动。打招呼或再见的功能则是每次干预开始和结束都需表达的内容,在干预后期个案可以实现和不同的人打招呼。在寻求信息方面,研究者设置了一些障碍,个体不知道的时候可以问“这是什么?”,但一旦环境撤除,“这是什么?”的句子则较少出现。在吸引注意力方面,出现过几次拉老师的衣服来引起注意的行为。
  
  4 讨论与建议
  
  4.1 关于干预的有效性
  个案在干预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进步,干预显著增加了自闭症儿童主动口语沟通行为的次数,并在沟通功能、沟通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增加。说明通过适当的干预自闭症儿童的主动口语沟通行为是可以改善的:而美国的一些相关也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干预,自闭症儿童更能自然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和技能。同时,干预不仅只是促进了自闭症儿童请求语言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描述语言、打招呼、前语言沟通、问题回答等其他沟通技能的发展。但在干预过程中也发现,个案沟通的功能主要在于要求、请求、拒绝或抗议,而在表达意见、寻求信息、引起注意方面明显不足且难以提高。OuiH也认为自闭症儿童在沟通功能上常常倾向于要求物品、玩具、食物或要求成人协助,而很少出现有目的地表达自己的兴趣、表达情感、与人分享有社交互动性的沟通行为。
  
  4.2 关于沟通环境、沟通对象
  在本次干预中,作者通过生态活动的调查来了解个案在学校环境中的沟通需求,对个案在学校环境中进行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家庭访谈,个案在家庭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主动口语沟通行为,而家庭环境,特别是个案在家庭的吃饭时间、休闲活动中或在社区活动中有更多的沟通需求。而在此次干预过程中,自闭症儿童沟通的对象为教师、笔者、婆婆。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环境、不同沟通对象的主动口语沟通行为到底如何需要进一步探索。
  
  4.3 建议
  4.3.1 注重自闭症儿童兴趣和激发动机是关键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除了通过评量来了解儿童的增强物外,同时还在不断用各种活动和物品来刺激个案,看其是否对物品感兴趣,让他的动机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个案在前期对吃锅巴感兴趣,而到后期则明显下降,因此要随时进行增强物的调查,将增强物调查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学中,据笔者了解很多时候都忽略了沟通动机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儿童本身的兴趣,教师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教学,结果导致自闭症儿童主动沟通行为的缺乏,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行为。笔者认为,在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应该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进行教学,同时激发其沟通动机。
  4.3.2 注意环境的设置和安排
  为增加儿童表达的机会,应该注意环境的设置。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在干预时,如要进入教室时,研究者不开门,等待个案的反应,让他能请求开门。老师和家长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对环境进行简单的设置,安排有趣的、不满足的、需要选择的、需要别人协助的方式,制造沟通表达的机会。
  4.3.3 在自然情境下进行沟通训练
  本研究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如:该个案对电脑感兴趣,教学的场景搬到了办公室,而不仅仅局限于个别训练室。在真实情境中的沟通教学,减少了自闭症儿童类化的困难。Han也指出,强调以自然情境为沟通训练的主要场所,可解决在隔离环境中无法类化的问题。
  4.3.4 强调功能性、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本研究发现该个案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而主动口语沟通行为的产生都是其日常所熟悉的内容。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主动口语沟通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具有功能性、生活化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加反复练习的机会,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
  4.3.5 系统使用自然情境教学的策略
  我们对教师和家长的调查得知,虽然家长和老师不了解自然情境教学的教学技巧,但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其中的一些策略。由于没有系统性,往往干预效果不明显。因此,家长和老师需系统学习这些教学策略,促进其主动口语沟通行为的产生。在本次干预过程中,笔者发现:儿童面对不熟悉的情境,需对他进行更多的示范、提示一示范,而对他已经掌握的沟通情境,应该更多地采用时间延宕和随机教学策略。
  
  5 结论
  
  通过适当的干预,自闭症儿童的主动口语沟通行为的次数增加了,沟通功能也得到扩展。但是,仍需要在不同情境、不同沟通对象上进行泛化训练,增加其主动表达的机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