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服务导向的广义特殊教育模式

作者:杨广学



  在学校中实施三级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各种风险 ,并切实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质量,增进教学效果。尤其是针对全体学生和教师的初级预 防干预,证明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有关广义的特殊教育服务领域,欧洲和北 美洲国家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和方法的论争,在学校重构和特 殊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特殊教育以及相关服务的哲学理念和方法论经历了激烈的辩论 [3],服务模式发生了一个较大转变。其中一个转变,就是从关注疾病症状-分类诊 断-外在 化的处方式矫治的医学模式,转变到关注整体性的组织文化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范 式,并把干预的焦点从疾病和缺陷的矫治,转变到学校组织、社区环境、家庭关系中生活状 态的改善。但大规模的三级预防干预,目前仍然不多。重新考虑学校的功能定位,注重身心 健康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特殊教育服务变革的一个前提条件。
  
  2.2 三级预防的基本策略
  与治疗性和补偿性的干预相对而言,预防性的特殊教育服务注重整体生活的质量改善,风险 因素的化解,早期筛查和提前介入发展性干预。三级预防的一般模式是:
  (1) 初级预防:提升全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支持性的常规服务,通过 初级医疗服务、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课堂活动、体育、艺术、娱乐等,促进全体儿童 的身心发展。
  《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1期(总第91期)(2) 次级预防:通过早期筛查,关注特殊群体的处境,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诊断、危机干预 和风险因素化解,及早排除隐患问题,减少发展性障碍或者疾患的发生率。
  (3) 第三级预防:对于少数已经确诊为残疾或障碍的儿童,进行个别化的干预,减轻障碍 的负面危害程度,防止出现不可逆转的结果。
  目前,在融合教育(我国目前主要是随班就读)的实践过程中,各种心理健康和行为失序问 题需 要专业化的服务。我们需要建设学校和社区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实验基地,针对各种特殊儿童 和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人格发展障碍、学习和社会适应障碍进行有效的个人、家庭、 团体的专业心理干预,构建学校和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各级各类学校尤其 是开展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的中小学培养专业人员,并对服务质量的监控和督导提供理论依 据和可靠手段,并对临床干预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开创新的临床技术和实用而有 效的心理和教育干预方法。
  致力于改善社会服务、提升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幸福体验和创造潜能的人性化心理干预方案 。尤其是初级服务(primary care),需要大面积的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需要发展社区心 理学的健康理念和服务模式,注重家庭干预、学校干预、社区干预的联合。学校、幼儿园与 家庭在干预过程中结成工作同盟,可以对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学校系统 的组织文化需要变革,要从注重标签的治疗性干预,转变到注重预防、促进整体健康的生态 学思路。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未来一代公民的民主参与和 自主意识。
  教育改革面临许多阻力,主要来自理念和体制两个层面。普通中小学以升学率为主要指标的 教学实践,对于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很大压力,而相关的专业服务却远远不能够适 应这种急迫的需求。对于有效干预途径的探索刚刚开始。在推行“融合”教育的过程中,随 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儿童面临许多适应性问题,心理健康和行为失调的情况比较突出;而许多 没有归入任何特定障碍类型的一大批学生,也迫切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三级预防的模式可以 较好地利用并培育专业资源,提供切实有效的广义特殊教育服务。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论点:
  第一, 我国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不是从“小特教”到“大特教”的简单的数量扩张, 而是需要实现从针对残疾人的狭义特殊教育,到针对具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广义的特殊教育 服务的转变。这是我国特殊教育追求社会公平和人权的必然要求。
  第二, 走一条以服务为导向的广义特殊教育的道路,不仅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教育 收益,而且可以绕过残疾人分类标签的技术和道德难题,直接面对特殊教育的服务模式和传 递系统如何健全、资源如何培育和整合的制度建设问题。
  第三, 在积极开发治疗性和补偿性干预方案的同时,需要特别注重综合性的早期预防体系 的规划和培植,根据合乎生态学原则的三级预防理念和模式,从学校、家庭、社区的服务网 络建设入手,切实改造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创造基本条件,促进下一代的身心健康。针对 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来思考学校改革和文化演进的战略思路,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 文化优势,避免重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刘在花,刘玉娟.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残疾儿童教育过 程公平——七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中国特殊教育,2007,(5):3-8
  2 Malik,M.,Beutler, L. The emergence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DSM. In L. Beuler and M. Malik (Eds.) Rethinking the DS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me 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2002:3-16
  3 Paul, J.Yang. Rethinking the mission and methods: Philosophies for educating children and the teachers who teach them. In J. Paul et al (eds.) Integrating sc hool restructuring and special education reform. Harcourt Brace.1995:10-26
  4 马希权、杨广学. 精神疾病与系统哲学.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1):63-65
  5 Bronfenbrenner, U.B.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 ature and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6 Kocherham, W.C. Social Psychology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NJ: Pre ntice Hall.2000:279
  7 王书荃.对早期教育环境不良儿童的学前干预及追踪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7,(5) 74-79
  8 Mercer, J. R.Why haven't schools changed the focus from pathology to prevention?: Conceptual and legal obstacles. In L. A. Bonds ed. Primary preventi on and promotion in the schools. Sage. 1989:345-360
  
  On A Service-oriented Model of Special Education
  YANG Guangxue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062)
  Abstract In contrast to label-focused special education mod els practiced for de cades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 a service-oriented model of special education i s outlined in this article. Three-leveled prevention, a cascade of educational a nd related services, extensive resource integration,and service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s, are among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new initiative which develops a speci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more extensive and more need-based services than what exists today in China.
  Key words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oriented model three-leveled prevention approach
  (责任编校:徐美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