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服务导向的广义特殊教育模式
作者:杨广学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服务导向 三级预防模式
分类号 G760
特殊需要儿童接受教育服务的权利,以及保障服务质量的条件问题,已经开始引起重视;尤 其在理念层面和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具广度和深度的讨论[1]。本文首次提出 了以服务 为导向的广义特殊教育的概念,并讨论三级预防的模式对于这种综合性特殊教育服务的理论 与实践含义,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1 广义的特殊教育服务
1.1 对广义特殊教育的现实需求
我国目前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主要局限于数量较小的(不到同龄人口总数的1%)视障、听障 、智障等三大类别,而且主要是由学校提供传统的课堂教学,这可以称为较小范围的特殊教 育,简称“小特教”。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学生人数大约占同龄人口总数的15-20%。特殊 学生的分类标签可达15种(例如在美国);其中人数最多的类型是学习障碍,其次则是语言 障碍、智力障碍(英国将其归类为“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这可以称为较大范围的特殊 教育,简称“大特教”。“小特教”与“大特教”的服务对象范围数量相差20倍之多!
但是,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不是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是否需要涵盖大量的特殊需要儿童, 因为这从理论上是不必讨论的;问题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 目标。具体说,未来十年几十年间,我们是否应该重复走西方一些国家特殊教育的发展道路 ?我们能否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走一条更关注公平和人权、更具有经济效益和教育收益的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道路?
本文讨论的重点不是从“小特教”到“大特教”的扩张问题, 而是强调针对残疾人的狭义 特殊教育与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广义的特殊教育的区别,并探讨广义特殊教育服务的性质、 服务模式和传递系统等问题。狭义与广义特殊教育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服务对象的人数,还 体现在服务的类型、质量和服务传递(service delivery) 的模式等层面。特殊教育是一 种人类服务(human service),而不仅仅是一个安置学生的处所。国外除了比较完整的瀑 布式学校教育安置体系外,还在相关服务(related services)领域(心理咨询与治疗,医 学 和精神病学的护理,身体机能康复,职业技能训练,家长培训等)配备了大量的综合性资源 ,形成了多样化的系统的服务传递网络。在我国,如何扩大服务范围,对具有各种特殊需要 的儿童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相关服务,还是一个新课题。从提供合乎需要的服务的视角来考 虑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对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发展战略具有现实针对性。
第一,如果只从扩大特殊教育对象数量和种类来考虑问题,就很难避免美国半个世纪以来一 直难以摆脱的关于标签(labeling)问题的困难:标签的工*?杨广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特殊儿童 教育。E-mail:yanggx2789@163.com。服务导向的广义特殊教育模式/杨广学作和影响十分复杂,涉及文化偏 见与族群歧视、社会烙印(social stigma)、法律诉讼、文书程序等许多令人头痛的问题 ,而没有标签似乎又不知道如何鉴别和诊断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因而也不知道如何提供适 合个人特点和需要的教育服务[2]。
在美国,学习障碍占到在校特殊儿童的半数,但是其鉴别标准和诊断程序都很成问题,实际 上是在一个名词下面汇聚了一大群性质各异的儿童。标签并不能导致合适的教育方案,浪费 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却不一定具有教育效益。品行障碍、社会适应不良、注意缺陷与多动症 等标签,也存在着类似的难题。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改进标签的技术,而是不要只是把眼 光盯着教育的对象,个人内部的缺陷,等等, 而是应该把注意力从个人内部特征的鉴别, 转向特殊教育领域高质量的人类服务的性质、提供者和传递系统[3]。
第二,人类服务的概念既包含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又包含了许多现代社会特有的专业服务, 这些服务远远超出了“读写算”之类的课程内容,在我国还属于比较欠缺的资源。相关专业 服务引进教育领域,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更快地变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需求 。因此,用人类服务的视角来推进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综合性教育服务,有助于打破僵化 的教育模式,推动多学科结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1.2 广义特殊教育以及相关服务的界定
以服务为导向的广义特殊教育,是指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和青少年的特殊教育教学以及相关服 务。特殊教育教学主要是指由学校系统在普通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特殊班、特殊学校、家庭和 有关机构中提供的个别化教学服务。这包括普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还包括针对个 人特点和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教学和训练目标,比如日常生活技能、社会交往技能、补偿性的 教育教学方案的实施。
相关服务可包括下列主要种类:
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儿童个人及其家庭实施以个别晤谈、团体活动、心理剧、身心练习(如 冥想、催眠、运动、音乐、绘画、舞蹈、沙盘游戏)等形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服务。 对于具有精神性疾患(如自闭症与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儿童及其家庭来说,心理咨询服务更 是十分必要。
身体和心理机能的康复服务:如听力障碍儿童的听觉康复、言语-语言康复、综合式交际(t ot al communications)能力训练;视力障碍儿童的定向行走能力训练;肢体残疾儿童的运动 康复等。
职业技能康复与训练:随着特殊学生年龄增长,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生涯规划教育以及相关服 务越来越重要。与就业有关的协调问题也更加突出。
医学和精神病学服务:配合医疗机构,协助必要的日常护理,如换药、服药、维护辅助性医 疗器械的使用。
家庭服务和家长培训:把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和服务落实到家庭生活中,需要与家长紧密合 作,还要加强家长的技能培训,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综合教育功能。
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儿童的需要是提供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主要标准,明确的标 签和固定的障碍类型分类不是必要条件。第二,有关服务的传递到位和质量监控需要制度保 障。因此,必须加强服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形成跨学科、跨机构的服务链,才能保障 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有关专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营造政府推动、公众支持、民间组织活跃、专业与非专业 人员合作、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机制和氛围。三级预防的理念和运作策略可以提供非常具有 针对性的借鉴。
2 三级预防模式
2.1 三级预防的理念
广义特殊教育的对象是哪些?特殊需要儿童如何鉴别、诊断?如果以服务为主要导向,诊断 和标签的难题就可以得到化解。不妨换一种思路,避免美国人走过的半个世纪的弯路。我们 需要超越过于狭隘的学科、专业(例如精神病学或心理测量)的视角,采取整体联系和动态 的观点[4],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来规划特殊教育服务的传递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 。三级预 防的概念基于系统哲学和生态心理发展观[5],在卫生保健、健康心理学、社区心 理学等领 域已经获得相当普遍的应用,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精神卫生的视野和范围[6]。在我 国,已经 有特殊教育工作者与不同地区的教育顾问合作,开展教育环境不良(国外称为“处境不利” )的边远或农村地区儿童的早期心理-教育干预,得到了明显的成效[7]。但是,无 论国内国外 ,在一个超大型城市的规模上,推行由行政主导的贯通整个教育系统的三级预防干预的实践 ,尚没有见到先例。根据美国80年代的经验,主要的障碍有两个:一个是病理-诊断-智商测 验的线性思维模式在作怪,另一个障碍是由于不适当的政策造成学校急功近利的倾向[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