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成长模型在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中的运用

作者:周 兢 李晓燕



到与其他语言障碍类型儿童的比较研究,再到对语言各子系统特征的探究: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的同步与不同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由个案描述,到探讨匹配组间的差异,再到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在过去的50年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自闭症语言发展的发展模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成长模型研究方法的介入使用,使得研究者对特殊儿童语言的发展状况进行成长模型分析,可以有效拓宽已有特殊儿童语言研究的内容,较之早前的研究具有更为整体的学术视野。如同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语言研究发展进程,如听力损伤儿童、弱智儿童和特异性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自闭症儿童语言研究也大抵经过了从个别发展特征到整体模式研究,和从描述性研究到预测性研究阶段的历程,表明了研究本身具有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
  
  2.2 成长模型研究方法之子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
  心理学研究范式不仅强调样本的适切性,采用随机抽样,大样本等方法使样本带有一定的统计推断性;而且强调样本的匹配性,即控制相关变量,如智商、心理年龄、家庭教育背景、语言年龄等,使研究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的做法对于特殊儿童的语言研究相当困难。语言研究本身因为语料采集和转录的工作量大,一般取样较少;同时又因为特殊儿童取样比较困难的问题,有关特殊儿童语言研究明显存在样本少、异质性强等特点,无法用简单的心理学研究范式来囊括规范。比如,儿童自闭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占万分之十二至十五;自闭症儿童亚类型繁多,约70%的自闭症儿童智力落后,范围从轻度落后到中度落后、重度落后不等,另20%的自闭症儿童智力正常,10%的自闭症儿童智力超常。上述情况造成不易鉴定识别的问题。因此,寻找适用于横向研究的大批量特殊儿童被试相当困难。许多已有的研究包含了异质性很强的被试,造成了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推广并籍此提出教育干预方案的困难。
  发展性问题也是人类作为被试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年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量。但如前文所述,在样本量少以及异质性强这样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样本的年龄控制同样成了难题。许多特殊儿童语言研究包括了年龄跨度很大的被试。而部分研究以心理年龄为匹配标准寻找被试,致使被试的生理年龄很不一致,这样做的结果是生理年龄发展引起的变化就容易被忽略。
  在样本量较少、样本质异性的情况下,成长模型研究方法对特殊需要儿童语言研究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前面指出,这一分析工具使得研究者可以摆脱群效应引起的年龄的限制,能够得出更为精准的有关发展的结论。
  
  3 成长模型研究方法应用于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案例分析
  
  3.1 特殊儿童语言成长模式研究:随时间而变化的成长曲线绘制
  已有研究者运用成长模型研究方法,考察特殊儿童语言测查项目随时间而变化的成长模式。通过成长模型各时间点上测试值的描绘,研究者不仅了解在各年龄阶段观察到的特殊儿童的语言技能水平,而且总结出特殊儿童在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语言各子领域之间和之内的成长模式。
  Pamela等对特异性语言障碍儿童表达性词汇能力的研究,即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案例。在该项研究中,Pamela等考察了22个表达性词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儿童在自发言语状态下时态词运用的情况。在儿童年龄2-3岁之间,研究者每隔3个月收集一次语料,逐渐获得了他们运用第三人称单数、过去时、系动词BE、助动词BE和助动词DO习得的成长轨迹,并对这个群体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探索。这个研究还考察了这些儿童平均语句长度(MLU)、词汇以及时态发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成长模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儿童的平均语句长度发展较之词汇发展更能够预测儿童时态形式的发展。
  Chapman等的研究是另一个值得介绍的案例。该项研究对起始年龄在5-20岁的唐氏弱智儿童进行了长达6年的跟踪研究,并用成长模型分析方法描画了唐氏弱智儿童语法理解和语言技能产生的增长模型。研究首先通过对语法理解的测量和12分钟叙事任务中自发话语的平均语句长度的测量,得到理解语言和产生语言的两个项目在研究起始时的成绩及之后六年的增长曲线。另外还采用线性增长曲线,对每个个体的非言语视觉认知、视觉短时记忆和听觉短时记忆的成绩进行拟合,以了解个体在每次测量中的认知准备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被试的认知准备状态对于起始成绩有显著的预期作用,但对于之后的成长速率则未产生显著影响。
  
  3.2 特殊儿童语言特征研究:通过被试的异质性寻找同质性规律
  将某类特殊儿童与其他群体儿童配对时,成长模型可以在描述每个儿童成长速率的异质性的基础上,归纳出某类特殊儿童各样本成长模式的同质因素,从而梳理出某类特殊儿童在语言获得上的规律,并将之与其他群体儿童的语言获得模式进行比较。即通过各样本的成长速率与配对组比较,发现异质性明显的同类儿童是否具有共性。
  在自闭症研究领域较早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语言研究的是美国学者Rollins。Palm Rollins在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与交流特征的个案研究中,采用了直线线性成长模型,以生理年龄和语言年龄为匹配标准,将6个不同生理年龄、操作性智商高于70的自闭症儿童与唐氏弱智儿童配对,对他们的词汇、语法、语用的发展模式进行了2年的跟踪研究。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词汇的成长速率最快而语用的成长速率较慢,且语用的成长模式与语法的成长模式相互影响。与此同时,在比较生理年龄与语言年龄相同的唐氏弱智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的词汇发展速率时,发现6个自闭症儿童的词汇发展斜率不仅高于唐氏儿童;而且高于或接近于正常儿童词汇发展的斜率,表明自闭症儿童的词汇发展速率没有出现异常状况,甚至有可能会超越正常儿童。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在词汇发展方面,自闭症儿童有可能并不存在质的发展问题。Rollins的这一研究,已经成为运用成长模型方法研究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特征的典型。
  分析上述的研究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成长模型研究方法已经成为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有效方式。运用这样的方法开展研究,需要我们注意两点。
  第一,成长模型的选择,要求研究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专业知识基础。成长估计值和预计值的精确性取决于模型选择的合适性以及模型和数据拟合的精确性。这些需要研究者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驾驭。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式里,成长模型研究方法采集的儿童语言研究数据具有了研究信度,但是,对于“独特生命特征与心理表征的发展着的个体”,通过匹配分组统计分析等是否得到的就是真实而鲜活的结论呢?这是心理学的惯常使用的实验与统计方法使用于人类研究遇到的研究伦理与信度效果的置疑。特殊儿童语言的成长模型研究需要实验、分组匹配、实地观察、儿童生活叙事等多种方法的辅助,这样语料的取得、编码的进行、模型选择的合适性等等,才是具有真实经验支持的研究资料,可以保证数据拟合的精确性。
  第二,成长模型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结合。成长模型研究方法允许我们通过较少样本的追踪,在异质性发展数据中寻找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的同质性特征,这是对传统统计方法不足问题的解决路径。采用成长模型方法来研究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轨迹与特征,对于揭示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的全貌和轨迹比较有利,可以为制订特殊儿童语言干预方案提供依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特殊儿童的语言障碍往往具有多发性特征,这些问题有可能源自智力、神经生理、感觉系统以及其它某种方面的障碍。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语言研究而言,常常需要心理学、医学、神经生理学、药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通力合作与沟通,相互提供最新的“可通约的”研究成果。以基础研究的优势支持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的现实优势来促进基础研究,这样才能使研究进入良性的循环。因此,我们认为,特殊儿童语言研究,要求我们具有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同时亟需建构共享资源的合作平台。
  
  (责任编校:周 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