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研究

作者:余益兵 邹 泓



  摘要:以916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流动儿童个人掌控感、乐观主义一悲观主义倾向、积极一消极情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各指标得分均处于理论的中等水平。(2)流动儿童男生的乐观主义倾向得分高于女生;初二年级的个人掌控感得分最低,消极情感得分最高。(3)公立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个人掌控感和积极情感高于民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迁徙时间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研究者还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特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流动儿童 积极心理学 个人掌控感 乐观主义—悲观主义 积极—消极 情感
  分类号 B848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农民工流动家庭化”已成为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突出特点,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以下简称“流动儿童”)也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儿童群体。据2007年底的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流动儿童人口已经达到2000万,而且这一数字还有继续攀升的趋势。流动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流动儿童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可以了解流动儿童这一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融合教育提供科学支持。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问题的心理学研究还刚刚起步。国内研究者一般遵循着“处境不利—压力一适应不良的”的直线模型,通过对比研究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困难的现状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考察。多数研究者均认为,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和城市适应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存在更多的问题行为、更低的自我意识拍、较低的自尊水平川和更多消极的人格品质。另外,流动儿童在师生关系质量上也比城市儿童更差。毋庸置疑,这些研究结果为政府立法和出台流动儿童相关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但客观上也可能加剧了社会公众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偏见和刻板印象,这可能成为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和融合进程中新的社会心理阻力。
  事实上,“流动儿童”也可能遵循着“处境不利——心理弹性——适应良好”的发展轨迹。Bernard(1997)系统考察了处境不利儿童的相关研究后指出,如果研究追踪到被试的成年期,至少有50%的“高危”儿童成长为成功、自信、有能力和体贴的人,这一比率甚至接近70%。其中,个体积极心理品质或弹性心理发挥着关键作用。国内相关研究也表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社区环境、就读的学校类型以及个体内部心理变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心理特征上流动儿童并不比城市正常儿童更差。比如,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人格的有恒性、自律性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的检出率方面也并不比城市儿童更高。有研究甚至发现,民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相对较好(孤独感得分较低),而公立学校中的城市儿童的心理状况则相对较差(孤独感得分较高)。由此可以设想,如果能够培养并发挥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即使那些身处不利社会处境的儿童也可能获得很好的发展结果。因此,流动儿童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就不能不重视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其个体差异的研究。显然,目前国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旨在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rnan于2000年正式提出。其基本假设是:尽管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内外条件存在种种困难,但他们都能够过上一种令人愉快的、美好的和有意义的生活。因此,积极心理学要重视个体积极的情感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组织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帮助普通人发现并积极利用自己的内在心理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对于社会,经济处境相对不利的流动儿童而言,认识、发现并培养他们内在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人格品质,对于促进他们良好的城市适应和今后的人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侧重从流动儿童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人格特征出发,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其群体内的差异(年级、性别、迁徙特征)进行考察,以期为全面认识流动儿童群体的心理特征提供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选取
  以北京市两种类型学校的916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其中,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768人,混合学校流动儿童148人;五年级349人,六年级237人,初一年级183人,初二年级147人;男生503人,女生413人。
  
  2.2 测量工具
  (1)个人掌控感问卷
  采用Pearlin&Schooler’s(1978)编制的个人掌控感问卷(Personal Mastery Scale),由7个项目组成,是广泛用于测量个体整体掌控感的测量工具之一。本研究选取因素负荷最高的5个条目,采取5点量表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人掌控感越强。因素分析结果表明,5个条目解释了总变异的61.17%,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在0.72~-0.81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2)乐观主义一悲观主义人格倾向问卷
  
  采用Scheier(1994)修订的生活取向问卷(修订版)(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LOT—R),该问卷包括正反表述的题项各3题,采取5点量表记分,从“非常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0—4分,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8,4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68,是乐观研究领域最广泛运用的测量工具之一。根据原问卷的理论假设,本研究对问卷的二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指标(X2/df=3.5,NFI=0.99,CFI=0.99,RMSEA=0.05)。因此,本研究分别计算乐观倾向、悲观倾向2个维度得分。
  (3)积极一消极情感量表
  由Bradbum(1969)编制,陈文锋、张建新(2004)修订,包括14个项目,其中积极情感有8个项目,消极情感有6个项目。采取4点量表记分,1代表“没有”,4代表“经常有”。该问卷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80,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
  
  2.3 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学生先在主试的指导下阅读指导语,然后开始答题,测验完毕后回收所有问卷。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
  流动儿童个人掌控感、乐观一悲观人格倾向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