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弱智儿童语义范畴的特异性损伤

作者:方燕红 朱秋莹 张积家 李涌愈



明,弱智儿童对人造物的平均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对动物和果蔬的平均命名正确率,t动物/人造物=-6,43,t果蔬/人造物=-6.22,p《0.01;对动物和果蔬的平均命名正确率差异不显著,t=0.003,p>0.05。因此,弱智儿童在动物和果蔬范畴(即生物范畴)上损伤比在人造物(即非生物范畴)上损伤更严重。而且,在生物范畴内,动物和果蔬也都出现了损伤。
  分析显示,弱智儿童容易命名错误的物体主要有狐狸、狼、鹿、山羊、苍蝇、蚊子、黄瓜、茄子、蒜头、洋葱等。弱智儿童容易混淆范畴内成员的名称,表现为用其他动物名来命名某一动物(如把狐狸命名为狼,把狼命名为鹿),用其他水果名称来命名某一种水果(如苹果命名为桔子),用其他蔬菜名来命名某一种蔬菜(如把蒜头命名为洋葱),但不会混淆范畴间成员的名称,没有出现用果蔬名称或人造物名称来命名动物,也没有出现用动物名称或人造物名称来命名果蔬。这表明,弱智儿童能区分动物、果蔬和人造物三个范畴的物体,保存了三个范畴的类别语义。但是,对范畴内各个成员特定的、精细的语义储存较差。
  因此,从总体上看,弱智儿童存在着生物范畴和非生物范畴知识的双重损伤。
  
  3.2 不同年级儿童的命名情况分析
  不同年级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动物、果蔬和人造物三类物体的命名情况见表3。
  
  对低、中、高年级弱智儿童命名三类物体的比例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年级和低年级弱智儿童、高年级和中年级弱智儿童三类物体命名的平均正确率差异均不显著,z值均小于1,P值均大于0,05。但高年级和低年级弱智儿童三类物体命名的平均正确率差异均显著,z动物=2.14,p<0.05;z果蔬=1.99,p<0.05;z人造物=2.21,p<0.05。这表明,弱智儿童对动物、果蔬和人造物命名的平均正确率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弱智儿童的语义在逐步发展。低、中、高年级正常儿童对三类物体的平均命名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表明低年级正常儿童的动物、果蔬和人造物知识储存已达很高水平。因此,只要把各年级弱智儿童的命名成绩与低年级正常儿童比,就可以得到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语义发展水平的差距。检验表明,低年级弱智儿童与同龄正常儿童对三类物体命名的平均正确率差异显著,z动物=16.83,z果蔬=11.13,p<0.01;z人造物=7.73,p<0.05,低年级弱智儿童对三类物体的平均命名正确率均显著低于低年级正常儿童,表明他们识别动物、果蔬和人造物的能力低于正常儿童,语义发展水平低下;中年级弱智儿童对三类物体的平均命名正确率也显著低于低年级正常儿童,z动物=11.66,p<0.01;Z果蔬=7.06,p<0.01;Z人造物=5.24,p<0.05,表明他们识别物体的能力显著落后于低年级正常儿童;高年级弱智儿童对动物和果蔬的平均命名正确率仍低于低年级正常儿童,z动物=7.68,z果蔬=4.85,p<0.01,但对人造物的平均命名正确率较高,与低年级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z人造物=1.82,p>0.05。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弱智儿童识别物体的能力逐渐提高,尤其是识别人造物的能力提高更快,非生物范畴的语义知识随着经验积累,心理的成熟和教育的影响,在高年级阶段逐渐发展到相对完好状态。从表3还可看出,低、中、高年级弱智儿童对人造物命名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动物和果蔬的命名成绩,表明弱智儿童生物范畴的语义发展水平落后于非生物范畴,或生物范畴语义的损伤程度大于非生物范畴。
  
  4 讨论
  
  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弱智儿童存在着生物范畴和非生物范畴的双重损伤,但生物范畴比非生物范畴损伤更为严重。但是,到了高年级,与正常儿童比,生物范畴仍然表现出比较严重的语义损伤,而非生物范畴的语义知识则随着经验的积累、心理的成熟和教育的影响逐渐达到相对完好的状态。研究还表明,弱智儿童生物范畴和非生物范畴语义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弱智儿童语义损伤程度轻于脑损伤患者。对此,可作以下解释。
  
  4.1 弱智儿童生物和非生物范畴的双重损伤
  低、中年级弱智儿童大脑整体机能低下导致生物和非生物范畴的双重损伤。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语义范畴特异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生理基础,脑损伤的部位不同将引发不同的范畴特异性损伤。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生物类刺激激活大脑外横皮层及腹侧枕—颞皮层和颞前叶,尤其是左颞叶,其中动物范畴在视觉联想区的激活水平最高。这些区域与高水平的物体的视觉加工相联系,表明视觉或知觉知识的提取在生物范畴的物体识别中起重要作用。损伤这些部位将导致生物范畴知识的损伤,如HSE、CAV等。工具类刺激在左半球颞中、后叶产生的激活水平高,这些区域与动作知识的脑区域相关。损伤颞叶的中、后区将引发对工具范畴认知的损伤。研究者普遍认为,造成人造物和人体器官选择性障碍的大脑损伤集中在左半球的额一顶区,而造成生物选择性障碍的大脑损伤集中在左右两半球的颞叶区,左半球更严重些。从生理角度看,弱智儿童多为基因问题和因缺氧造成的脑损伤,进而影响大脑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发育致使大脑生理机能低下和大脑功能缺陷的儿童。俄罗斯把大脑神经系统有病理表现的称为弱智,英国对弱智的定义是:“智力迟滞是大脑发育受到抑制或不健全的状态,它发生在18岁以前,或者起源于遗传,或者起源于脑损伤一类的疾病造成。”由此可见,弱智儿童与其他脑损伤患者不同,弱智儿童的脑损伤或脑疾病不是专指某个区域的损伤或疾病,而是大脑整体机能的低下。朱逸仁认为,弱智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主要特点是皮质的接通机能明显减弱,难以形成较复杂的神经联系。因此弱智儿童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缓慢,不容易建立,即使是暂时建立了条件反射,也是不巩固,容易消退和泛化。这种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形成了弱智儿童的特殊心理:感觉不分化、知觉狭窄、对事物分辨力差、概括能力低、调节作用弱等特点。这样,弱智儿童尤其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有限的低、中年级弱智不仅组织生物范畴知觉信息和语义信息的效率低,难以建立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生物范畴网络,接受非生物范畴信息的能力也弱,非生物范畴知觉知识和语义知识的储存量少,结构混乱。这就影响了弱智儿童生物和非生物范畴语义信息的提取,或出现提取不能,或出现提取错误,致使弱智儿童在生物范畴和非生物范畴的得分均低于正常儿童,出现双重损伤。生物和非生物范畴物体结构、加工、出现频率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生物范畴比非生物范畴损伤更严重。(1)生物范畴和非生物范畴的事物的结构相似性不同。生物范畴的成员之间有较高的结构相似性,成员之间共同特征多,如动物均可呼吸、进食、繁殖,水果都有果皮和水分等,区别性特征(如老虎的花斑和狗的吠叫)少。非生物范畴的成员之间的结构相似性低,成员之间的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