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弱智儿童语义范畴的特异性损伤
作者:方燕红 朱秋莹 张积家 李涌愈
区别性特征多,如床用来睡,椅子用来坐,床和椅子的外形差异大,共同特征(如床和椅子都是由木质构成)少。成员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就越难以区分和识别;成员之间的区别性特征越多,就越有利于区分和识别。因此,相对非生物范畴的成员,弱智儿童更难以识别生物范畴的成员。(2)生物范畴物体和非生物范畴物体加工层次不同。识别生物范畴的成员依赖于感知觉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人脑对它们的加工主要限于感知觉层面。由于弱智儿童区分和概括能力差,往往容易混淆有相似外形特征的物体,如指鹿为马,指狐为狼,苹果与桔子不分,洋葱和蒜头相混等。识别非生物范畴的成员不仅依赖于感知的特征,更依赖于功能的特征,如有什么用途等,人脑对它们的加工不是停留在感知层面,还深入到操作层面,这种深层次加工巩固了对非生物范畴成员的认知。(3)生物范畴物体和非生物范畴物体出现频率不同。生物范畴物体(尤其是动物)在弱智儿童生活中的出现频率低,非生物范畴物体(如家具、家电、厨具、交通工具等)在弱智儿童生活中出现频率高。儿童早期就接触各种人造物;物体功能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弱智儿童的课程之一就是适应生活,利用物体功能维持基本生存。弱智儿童通过把握物体的不同功能识别不同物体。多次接触某一事物后,事物在弱智儿童头脑中的表征越来越清晰,对事物认知也越来越深刻。4.2 弱智儿童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程度轻
本研究表明,弱智儿童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程度比脑损伤患者轻。各年级弱智儿童在动物、果蔬上成绩均达45%以上,而脑损伤患者在损伤范畴上成绩往往只有10~30%。这与两者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有关。脑损伤患者主要由于后天意外伤害(如头部撞击导致的脑受伤)或突如其来的病变(如脑膜炎、中风等),损伤程度一般较大,位置也比较固定,致使患者局部脑功能丧失,丧失对相关物体的识别和语义储存能力。弱智儿童的脑损伤主要是先天遗传或缺氧所致,损伤位置不固定,有扩散性,损伤程度因人而异。脑损伤程度越大,大脑整体功能越低,但并未完全丧失。在本研究中,弱智儿童平均智商在43.5以上,脑损伤程度中等,大脑整体功能并未受到严重损毁。有研究表明,弱智儿童加工信息的能力并未完全缺失,只是加工信息速度慢,有的弱智儿童认知水平甚至接近正常儿童。同时,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影响,弱智儿童头脑中逐渐建立起越多的条件反射,弱智儿童就越能识别一定数量的物体。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弱智儿童的语义损伤程度轻于脑损伤患者。
4.3 弱智儿童的语义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心理的成熟、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促进弱智儿童生物范畴和非生物范畴语义水平的发展。低年级弱智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学校教育的影响也非常有限,因此相比低年级正常儿童,他们识别生物和非生物范畴物体的能力都比较低下。随着年级的增长,中、高年级弱智儿童生活经验逐渐积累,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区分事物、概括事物的能力逐渐提高。同时,学校通过生活情景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生存甚至发展教育等对弱智儿童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提高了儿童识别事物的能力,促进了儿童语义水平的发展,致使高年级弱智儿童掌握了较多的范畴知识,尤其是人造物语义达到较高水平。弱智儿童生物范畴和非生物范畴的语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发展,这一趋势与正常儿童的发展趋势一致,但语义发展速度要比正常儿童慢得多,水平也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这种发展特点与弱智儿童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相同。研究表明,中重度弱智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与正常儿童大致相同,他们有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和语言能力;弱智儿童数概念掌握和同智龄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与智力正常儿童心理词典中词的语义储存有类似结构,但在信息量上有明显差异;弱智儿童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趋势也与智力正常儿童一致。因此,弱智儿童的语义也是有发展潜力的。弱智儿童教育应从生活经验人手,让儿童在习得基本生活经验前提下获得语义发展。同时,也应加强弱智儿童科学知识的教育,帮助弱智儿童形成科学概念,促进弱智儿童的语义不断发展。
5 结论
(1)弱智儿童表现出生物范畴和非生物范畴的双重损伤。
(2)弱智儿童的语义损伤程度轻于脑损伤患者。
(3)弱智儿童的语义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责任编校:周 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