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情绪调节的影响效果研究述评
作者:刘启刚
关键词 情绪调节 影响效果 认知过程 适应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情绪是个体生命发展的核心动力,情绪调节则是人类早期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个体适应与身心健康的关键机制。情绪调节是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学科的前沿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绪调节研究首先在发展心理学内部兴起,现已扩展到人格心理、教育心理、健康心理、认知心理、生理心理、社会心理等领域中,成为情绪心理学中的研究热点。
2 情绪调节的内涵
目前心理学界对情绪调节的定义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两种界定: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身产生何种情绪、何时产生以及如何体验和表达这些情绪产生影响的过程”;Thompson则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对其情绪反应的发生、体验与表达进行监控、评估和修正的内在与外在过程。在考察以往研究者对情绪调节定义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根据内外环境的要求,在对情绪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生理、认知和行为策略对情绪进行修正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为保持内外适应的机能反应。
由于情绪调节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情绪调节影响效果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梳理和考察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对于研究者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情绪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情绪调节的影响效果
3.1 情绪调节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3.1.1 情绪调节影响认知过程的理论解释
关于情绪调节影响认知过程的理论解释较重要的是心理资源有限论。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解说:一是认知资源有限论,指的是个体对情绪刺激进行识别、分类、加工等认知活动时要受到认知资源有限的影响,占有主要认知资源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同时或随后进行心理活动的效果;二是认知资源损耗论,该观点实际上是认知资源有限论在解释时的具体运用,主要是强调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时要损耗一定的认知资源,从而制约同时进行的其他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1.2 情绪调节影响记忆的有关研究
目前关于情绪调节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情绪调节对记忆的影响效果。个体在记忆过程中,有时会因各种障碍而产生一些情绪反应。个体在记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调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记忆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情绪调节影响了记忆效果。不少研究者认为情绪调节是情绪与记忆关系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Gross1998年提出了“情绪交感过程模型”(consensualprocess model of emotion regtdation),这一模型将人的情绪调节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行关注调节和反应关注调节,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的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调节策略。认知重评是指个体预先关注情绪调节策略或将情绪合理化,表达抑制则是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情绪反应进行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Richard和Gross等考察了情绪调节对记忆的影响:研究者首先通过实验研究以电影片段为消极情绪诱发条件,考察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重评对记忆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但表达抑制对记忆有消极的影响;研究者又通过问卷考察了被试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表达抑制和记忆效果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7),但认知重评和记忆的相关并不显著。Gross吸收了心理资源有限论观点对以上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行了解释,认为在先行调节阶段,由于个体所采用的认知重评策略是预先做出的,只占很少的认知资源,因而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反应调节阶段,个体在采用表达抑制策略时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调整自我行为,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导致有限的认知资源被耗散,从而影响了记忆的效果。国内研究者李静、卢家楣将认知重评细化为评价忽视和评价重视,表达抑制细化为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并考察了它们对记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评价忽视和评价重视对记忆没有影响,但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对记忆的影响显著。国内的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Gross的心理资源有限论解说。
可见对情绪和记忆的关系的研究,必须要考虑情绪调节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但是目前对情绪调节与记忆的研究是单向的,并没有考察记忆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此外还应注意可能存在影响情绪调节与记忆关系的其他潜在变量,如人格、动机与环境等因素。
3.2 情绪调节对适应的影响
在心理学学科范畴中,适应更多的是指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应对环境变化、遵循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目前的研究缺乏直接对情绪调节与适应关系的研究,但一些关于情绪调节的具体研究实际上可以归纳进该研究框架之内。人际关系是体现适应的重要方面,情绪和行为障碍则是适应不良的表现,较高的幸福感是个体适应良好,进而达到了内外和谐的标志。
3.2.1 情绪调节对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的影响
情绪反应是影响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将会对社会交往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个体常常会为了维持和重要他人的关系而调节他们的情绪。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学生更多的采用认知应对、情绪表露和情感求助的方法,而被拒绝学生常用压抑的方式,被忽视的学生更常用回避的情绪调节方式。由此可见在青少年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学会根据情景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和采取符合自己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建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Gross考察了情绪调节的两种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人际关系的不同影响。认知重评的个体拥有和倾向于表达更积极的情绪,并和其他人合作共同面对挑战,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表达抑制的个体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无法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统计分析的结果验证了上述研究假设。对儿童的情绪调节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2岁时的情绪调节策略与4岁时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早期在陌生情境中多使用积极活动策略的儿童,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很少表现出社会性退缩。早期依赖于母亲的安慰和帮助的儿童,以后的任务坚持性较差,表现出较多的社会性退缩。对情绪调节和社会交往的研究应考虑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和具体情景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仅根据两者的相关做出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