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特殊教育服务的领域需要拓展

作者:杨广学



交流策略、相互支持、家长技能学习等方面,服务提供者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3 注重预防的干预策略
  
  与治疗性和补偿性的干预相对而言,预防性的特殊教育服务注重整体生活的质量改善、风险因素的化解、早期筛查和提前介入的发展性、预防性干预。在学校中实施预防性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各种风险。并切实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质量,增进教育教学效果。尤其是针对全体学生和老师的初级预防干预,证明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和方法的争论,特殊教育以及相关服务的理念和服务模式发生了一个较大的转变。其中一个转变,就是从关注疾病症状一分类诊断一外在化的处方式矫治的医学模式,转变到关注整体性的组织文化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范式,并把干预的焦点从个体疾病和缺陷的矫治,转变到学校组织、社区环境、家庭关系中生活状态的改善。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观念变革的重大任务。
  重新考虑学校的功能定位,注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特殊教育服务变革的一个前提条件。世纪之交,美国特殊教育改革的一个全国性目标,是改变传统的学校课程中心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力求从儿童个人的需要和发展的视角、从家庭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规划的主体地位和立场出发,建设家庭与学校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在这个领域中进行尝试和改革,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目前,在致力于发展融合教育(目前主要是随班就读)的实践过程中,各种专业服务需要中心下移:即需要特别关注儿童早期发展问题的鉴别和干预;特别关注家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质量提升。致力于改善社会服务、提升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幸福体验和创造潜能的人性化心理干预方案,尤其是初级服务,需要大面积的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需要发展社区心理学的健康理念和服务模式,注重家庭干预、学校干预、社区干预的联合。有关专业机构与学校、幼儿园、家庭在干预过程中结成工作同盟,可以对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普通学校系统的组织文化需要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真正适应特殊儿童的发展要求。特殊教育系统要实现一个重大转变:即从注重标签的补偿性的干预,转变到注重预防、促进整体健康的生态学思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学校与校外各种公共服务机构形成紧密的联系,实现服务功能的一体化。
  特殊儿童的服务应该遵循“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提升全民的生活文明和健康意识,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家庭教育的质量,切实有效地对各种特殊儿童进行防治和教育,有待于政府、大学、专业机构与家庭、学校、社区的全方位合作。
  当前,如何扩大服务范围,对具有各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相关服务,是一个新课题。从三级预防的视角来考虑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的任务,规划多学科合作的专业服务体制和政策,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将工作中心前移、下移到儿童生命早期、聚焦于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质量、落实在学习和发展全过程的特殊教育大思路,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更多学生的健康发展,也能更好地促进更多家庭和社会成员的文明意识和自主效能。
  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涉及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专业人员的团队合作,是在社会自然生态中进行的个别化的介入方案。各机构之间的信息通报,对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十分重要。对于具有发展迟缓风险的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收到缺陷补偿、疾病治疗、发展性障碍的预防、家长训练等多重效益,有利于增进婴幼儿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减轻障碍程度,减少社会依赖,机构式收容以及特殊班级、特殊学校安置的必要,减少家庭的压力,并运用各种社会服务资源,协助父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努力,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早期干预,一般可以分为发现、通报、评估、转介、治疗性和教育性干预服务、评价与结案等几个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医院和门诊的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在产前检查、新生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筛查、护士上门服务、门诊保健、幼儿园入园体检和心理测查等相关服务项目上,医疗、教育、心理、康复、社工、福利部门等机构和专业人士,应该形成共享信息、合作沟通、相互补充的工作联盟关系。
  特殊儿童的家长,在多学科的服务体系中,不仅仅是接受服务的对象,也是主动的合作参与者,是高质量的服务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链条。早期干预的服务模式一般可分为家庭本位模式、中心本位模式以及二者灵活结合的模式。
  家庭本位模式是将服务重心放在母亲或照顾者身上,指导他们教养特殊幼儿。亲人成为干预服务的主要介入者,以身心障碍幼儿的家庭为接受服务的地点,训练幼儿日常基本技能,增进亲子互动关系,减少学习迁移和类化的困难。通常有一个跨专业的小组为身心障碍幼儿拟定长期的教育目标,规划服务措施,并安排协助者,定期拜访家庭,以评估身心障碍幼儿的学习进展,并与家庭充分沟通,提供进一步的干预措施。
  中心本位模式在社区内设立机构,包括福利机构、医疗康复中心、学前特殊幼儿中心或学前特殊班级,提供集中服务,使幼儿得以有机会与同伴相处。跨专业小组为身心障碍幼儿进行评估,针对其个别差异拟定康复和教育目标,并且通过协助者直接对身心障碍幼儿提供教育。通常多数机构要求家长充分参与,也可以让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条件,与机构进行协调,做出弹性的安排。
  家长与多学科专业团队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和干预的合力,是预防性干预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本保证。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改变传统的专业权威思路,而采取双向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工作模式,即专家与家长形成团队,紧密合作,从而使家长很快进入半专业甚至专业的水平,不仅能够把专业的干预方法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且还能够不断创新,发现新技巧,积累新经验。来自生活的实践智慧、手艺、诀窍、灵感,都可以经过专业工作者的阐发,上升到系统的科学层面,成为专业理论创新的源泉。
  
  4 结论和建议
  
  第一,扩大特殊教育的服务领域,需要立法和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我国有关特殊教育财政和行政管理的研究亟需加强。
  第二,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机制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和领导监督。医学、心理学、康复训练、社会工作、特殊儿童福利事业、特殊教育等各领域的专家和服务资源要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高效的利用,必须长期坚持管理和专业服务体系的基本建设,加强服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形成跨学科、跨机构的服务链接,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对于具有各种特殊需要的儿童,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预防为主、服务导向”的原则。特殊教育服务工作重心要实现前移和下移:实施有效的早期干预;实现工作重心落实在每个家庭。家长培训和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是长久之计。把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服务落实到家庭和社区生活中,需要与家长紧密合作,要加强家长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专业人员和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下,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综合教育和康复功能。坚持生态学的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当事人和家庭成员的自主能力提升,以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优化配置服务资源,高效益地解决广大儿童群体身心发展的一系列难题,应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