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对“人本特教”中德育创新的思考
作者:冯 姬
依从接受的基本条件有四种,即:①群体的特性(包括群体的一致性、规模、内聚性与特长);②个体特性(包含文化背景差异、性别差异与个性差异等);③直接的外在压力(奖励与惩罚);④间接的外在压力(情境影响)。
(2)依从性遵从的教育策略
依从性遵从教育策略需以“导行”与“践行”为核心。
导行是“导之以行”的简称,即教师要依据依从性遵从的产生条件创设情境,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去履行规范。
践行是实践规范行为的简称,即学生要依据规范的要求,履行相应的规范。
“导行”与“践行”的策略是依据规范的依从性内化要求制定的。这是基础道德教育的起点策略,不是终点,更不是策略的全部。通过“导行”与“践行”可以使学生去履行规范并获得相应的合乎规范要求的行为经验,因而是必须的。
(3)依从性遵从的教育方式方法
依从性遵从的教育方式方法即“导行”与“践行”的方式方法有:①强化行为训练,开展行为评比;②加强监督与检查,保证规范的切实遵行;③适当进行奖惩,强化行为的遵循。
(4)依从教育活动的设计
所谓依从活动,是依据规范的依从性遵从的要求而进行的。为此,此类活动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活动的主题应依据规范的依从性遵从的要求设定;②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应以导行——践行为核心;③活动的重点,在于确立新的规范行为,排除不良习惯的干扰;④活动成效的考核应以学生的规范行为是否确立为依据;⑤活动应合理应用监督检查以及奖励与惩罚,强化行为自然后果。
3.3.2 规范的认同
(1)认同性遵从的含义、作用与条件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认同,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认同,表现为思想上对规范及榜样的仰慕,行为上对规范及榜样的趋同及模仿。
规范的认同行为具有下列三个特点,即:①自觉性(行为发自对榜样的仰慕及趋同);②主动性(选择榜样的自主性);③稳定性(行为持久与广泛)。
认同的作用有:①认同是外在行为要求转向内在行为需要的中间阶段,是品德结构中建立起规范行为的相应动机结构的开始。②规范的认同并不是规范接受的最高阶段,规范必要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体验有待加深,行为方式有待进一步巩固及习惯化。
认同接受的基本条件有三,即:①规范及榜样的认可及仰慕(必要性有所认识,消除意义与情感障碍);②榜样的选择(同主体的相似性,榜样的地位和身份,榜样的行为品质,榜样的行为后果);③模仿的发生(示范,观察与强化)。
(2)认同性遵从的教育策略
认同性遵从教育策略需以“晓理”与“明义”为核心。
“晓理”是“晓之以理”的简称,即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履行规范的种种必要性。
“明义”是明白规范意义的简称,即学生要明了履行规范的必要性。
“晓理”与“明义”策略是依据认同性内化要求制定的。这是确立自觉“德行”的动机以及产生自觉“德行”所必需。这是基础道德教育的核心策略。
(3)认同性遵从的教育方式方法
认同性遵从的教育方式方法即“晓理”与“明义”的方式方法:①体验法。通过行为后果的回顾,直接认识规范的必要性;②榜样观察法。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及评论,间接认识规范的必要性;③开展规范必要性的讨论与辩论,深化必要性的认识。
(4)认同活动的设计
认同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是:①活动的主题应依据规范的认同性遵从的要求设定;②活动的内容应以晓理——明义为核心;③、活动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提高对规范行为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的认识,克服规范接受方面的意义障碍,确立德行的自觉动机,提高规范遵从的自觉性;④活动方式要注意观察与体验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领会与巩固应用相结合;⑤活动成效的考核应以规范的意义作用的领会与应用为重点。
3.3.3 规范的信奉
(1)信奉性遵从的含义、作用与条件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信奉,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信奉,表现为行为由规范价值的信念所驱动,行为结果能获得自我满足或自我奖励作用。
规范的信奉行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即:①高度的自觉性(自律);②高度的主动性(不需监督);③高度的坚定性(忠贞不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④习惯化。
规范的信奉是规范接受的最高水平,规范内化的最后阶段,品德结构完全确立的终末阶段。这表现为建立了以信念为基础的强有力的动机系统,建立了习惯化的规范行为的执行系统。
规范信奉接受的基本条件有两方面:其一为丰富与加深对规范价值的认识;其二为丰富加深对规范的情绪体验,确立道义感。
(2)信奉性遵从的教育策略
信奉性遵从的教育策略需以激情与感悟为核心。
激情是激之以情的简称,指教师要依据信奉发生的条件,激发学生对规范执行的感情。
感悟是感受并领悟的简称,指学生在履行规范中,通过感悟对合乎规范的行为产生相应深厚的情感。
激情与感悟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产生与规范执行的必要性相一致的情绪体验(即情感)。从而使德行的动机由必要性的观念上升为信念,使相应的态度得以稳固。
(3)信奉性遵从的教育方式方法
信奉性遵从的教育方式方法即激情与感悟的方式方法:①依据知情统一原理,强化、加深、提高对德行情境的认识;丰富学生相应的情感。②鼓动渲染法。对德行后果进行宣扬,以激发与扩大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共鸣法。充分利用具有情绪感染作用的文艺作品激起学生的情绪共鸣。④利用榜样的情感感染作用。
(4)信奉活动的设计
信奉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是:①活动的主题应依据规范的信奉性遵从的要求设定;②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应以激情——感悟为核心;③活动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在获得规范遵从的丰富的积极情绪体验,克服规范执行方面的情绪障碍,从而强化德行的动机,并使规范行为习惯化;④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以理激情与以情激情的方法,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悟;⑤活动成效的考核应以活动的自觉性与稳定性为重点。
中小学基础道德教育活动,可分社会规范的依从性遵从、认同性遵从和信奉性遵从这样三个阶段进行。在此三阶段教学中,可以敬业、乐群、进取和环保四个专题,分别完成中小学九层次的基础道德教育内容的教与学。每个专题的教与学活动,都要遵循教学空间决定性原则、双主体协同主动互动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与方式方法多样化原则。
3.4 教育成效考评系统的构建
教育成效考评系统是探测内在的有关基础道德品质结构实际构建状态的工具。考评系统的优化必须以学生外显的规范行为为客观标志。考评工具要有可靠性。中小学基础道德品质考评系统的制订,要符合前述的中小学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基础道德品质的形成性测查需要,分别制订依从、认同和信奉的不同测查内容。考评的进行要符合适时性。考评结果要有促进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