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对“人本特教”中德育创新的思考

作者:冯 姬



  摘要 基础道德教育是培养亲社会成员必备的基础道德品质的教育。形成亲社会成员的基础道德品质,必须正确处理对事、对人、对自己与对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的积极态度。本文从基础道德品质及基础道德教育的依据、基础道德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诸方面对“人本特教”中德育如何创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基础道德品质 基础道德教育 人本特教
  
  1 问题的提出
  
  孟万金教授创立的“人本特教”理念提出,“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享有特殊教育”,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新理念中,坚持立人以德为先、德育放在首位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德育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必需具备适合于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的伦理品质,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才能与社会生活要求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成员。所谓基础道德教育就是培养亲社会成员必备的基础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道德品质,就不可能很好地接受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也就难以保证。良好的思想品质、法制意识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均以建立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基础。为此,基础道德教育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地位。
  从基础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说,它是德治与法治所必须的思想基础。德治与法治离不开教化。教化的本意就是要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基础道德教育使个体获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品质。这对个体发展来说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 基础道德品质及基础道德教育的依据
  
  基础道德品质是亲社会成员必备的优秀品质。亲社会成员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积极成员。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亲社会成员最根本的优秀品质,也就是确定基础道德品质的依据。
  依据基础道德规范的实质,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正确处理对事、对人、对自己与对自然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是人的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四个方面,也是基础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这四方面关系的正确处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这就是要构建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四个系列的态度。
  所谓敬业,指对事所持的积极的态度,即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专心并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好。
  所谓乐群即对人的积极态度。指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乐于与人交往,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的积极态度。
  所谓进取指对己的积极态度,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自我提高,积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
  所谓环境保护即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指热爱环境,积极参与改善环境,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这四种态度是相应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规范的教育,应成为基础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四种良好的态度系列,是依据人,的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所谓人的生态系统由人与其密切相联的环境因素构成。依据现代生态学观点,人与环境密不可分。人必须适应(包括顺应与改造)环境与环境保持平衡。人所面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又可概括为事与人两个方面的因素。上述对人、对事、对己与对自然环境的四种态度系列就是依据这种生态学观点(即生态系统观点)而确立的。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这四种态度是人积极适应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所必须的。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3 基础道德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基础道德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由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活动与评价系统构成。
  
  3.1 目标系统的构建
  基础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即教育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所要构建的基础道德的品质结构。基础道德品质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结构。目标系统必须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前已指出基础道德品质应由主体对事的敬业、对人的乐群、对己的进取和对环境的保护四系列态度构成。敬业的教育分为:立志勤学、积极工作与勤劳俭朴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事的责任心与义务感的品性。乐群的教育分为: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关心集体与遵规守纪四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对人的尊重与友善的品性。进取的教育分为:善学力行、勇敢坚毅与求实创新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我提高以及自我完善的品性。环保的教育分为:爱护保护环境、节约利用资源与改善美化环境三个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爱物意识及良好习惯的品性。
  目标系统的构建要遵循教育方针制约性原则、活动分析原则、类化经验原则、系统化原则与明确化原则。
  
  3.2 内容系统的构建
  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系统是用以构建基础道德品质结构的手段和工具,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依据。内容系统的构建要符合品德构建的需要以及规范学习的规律。中小学基础道德教育内容系统的构建,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建立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的内容层次系统。为此,可把中小学分为小学、初中与高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即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三个层次;初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层次;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敬业、乐群、进取与环保四方面的态度系列。从而构成一个由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态度系列构成的中小学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系统。要在广泛吸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按上述中小学三阶段、九层次和36项态度系列的内容系统的要求,编制相应的教学用书。教学用书的编制要遵循一体化、网络化、层次化、程序化与可接受性的原则。
  
  3.3 教与学的活动系统的构建
  基础道德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即基础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基础道德品质结构的构建过程。教学活动系统的优化,要根据社会规范接受的依从、认同和信奉三阶段理论,分期、分批和分专题进行。
  3.3.1 规范的依从阶段
  (1)依从性遵从的含义、作用与条件
  所谓社会规范接受的依从,指行为主体对规范的依从,表现为对规范的依据和必要性缺乏的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包含从众(随大流)和服从两种类型。
  依从行为具有下列四个特点,即:①盲目性;②被动性;③工具性;④情境性。
  依从的作用包括:①依从是规范内化的开始,属规范接受的初级阶段。规范的依从使规范付诸实施,社会秩序得到初步控制,个人获得规范行为的经验。②依从是内化的起点,不是终点,不能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