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论游戏的乐趣及其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作者:杨 枫



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其次是绽放性体验,即游戏者在活动中体验到肢体舒展、体能疏释的生理快感,和心情放松、精神愉悦的心理快感。如果游戏者获得的游戏体验与他的心理预期相符,乐趣体验和愉悦美感便会盎然、沛然,而游戏活动则顺利进行;反之,如果游戏者获得的游戏体验与他的心理预期不符时,游戏乐趣就不能生成。这时的游戏者可能会选择中止或放弃游戏,也可能会继续参加活动,但他所能体验到的游戏乐趣,也就只能终止于此了。
  真正引人入胜的游戏乐趣在于第三层次的快乐体验。这是游戏者在游戏挑战中胜任,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即胜任感体验(或称成就感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而获得满足的需求层次越高,对生命的满足度就越高。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即人人都有超越他人、成就大事的愿望。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这种愿望可能永远都是个梦想而难以实现。游戏的胜任感体验,能让游戏者在游戏中充分体验“我在乐在”或“胜人一筹”的感觉,这种体验伴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我欣赏,会使游戏者受到激励而信心倍增,生发继续游戏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深入的游戏挑战与连续获得的胜任感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则必然使游戏者达至巅峰的心流体验。
  
  3.3 游戏之后的乐趣体验
  游戏者通过游戏活动获得游戏乐趣之后,通过回味游戏乐趣,还能产生一种余音绕梁般的玩味性体验。越是深层的快乐体验就越能使人回味无穷,沉浸在回味中的时间也就越长,对下次游戏的期待也就越强烈。因此,玩味性体验也是游戏者继续游戏的动因所在。
  
  4 游戏乐趣研究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深入分析游戏乐趣的生成机制及其发展的动态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游戏的本质,也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特殊儿童的心理,选择、设计和创编恰当而丰富多样的游戏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4.1 充分认识游戏乐趣的生成机制是实现“寓教于乐”的基础
  前文论述了游戏者能否真正从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游戏乐趣,是判定一项活动是否为游戏的根本依据。游戏的乐趣不是预设,是一个生成过程。由此可见,是不是游戏或者有无游戏乐趣,是一个生成过程,取决于游戏者和玩法的复杂关联。
  对于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在特殊教育教学校,教师有组织的游戏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手段性的教学游戏必然要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为指向。虽然,“寓教于乐”已不可否认地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儿童对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不喜欢,兴趣不高,只是把“游戏”活动当作任务来完成。
  这种乐教背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游戏乐趣的生成机制没有足够的认识。教师们一般会主观地认定某种活动具有游戏性,并将游戏乐趣的生成视为游戏活动的必然。于是,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游戏时,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搬用某些游戏形式,或者把游戏的某些元素当调料,而这样只有“游戏”的外观并无游戏乐趣实质的教学活动,必然导致“乐”和“教”的貌合神离。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与把握游戏乐趣的生成机制,充分考虑儿童的发展特点与需要,设计与安排恰当形式和适合难度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游戏乐趣体验,才能真正让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4.2 发展体验性乐趣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游戏能力的提高
  前文论述了游戏乐趣的感受性与体验性的区别以及游戏乐趣的最高境界“巅峰体验”,游戏者游戏能力的发展与其游戏乐趣体验层次的提高密切相关。游戏能力较低的儿童,其游戏乐趣以感受性乐趣为主,随着游戏能力的发展,其获得较高层次的体验性乐趣也越来越多。而日益丰富的体验性乐趣又促进了儿童对游戏的积极投入,其游戏能力也因此得以进一步发展。
  特殊儿童的游戏能力一般较为低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游戏活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并获得游戏乐趣是发展儿童游戏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定位于体验性乐趣的游戏设计则是关键。例如,在设计发展跳跃能力的游戏活动时,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儿童喜欢模仿的特点,简单地采用让他们带上小兔子的头饰,竖起两指跳完指定的距离,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仅为感受性游戏乐趣,并不能促使儿童努力完成游戏任务,达到有效的锻炼效果,提高跳跃能力。而如果我们用“兔妈妈和大灰狼”的故事精心创设游戏情境,让儿童扮演故事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游戏中我们就能看到“小兔子”们为了躲避大灰狼而努力跳得更快、跳得更远,“兔妈妈”为了保护“小兔子”而勇敢地和“大灰狼”周旋。积极的情感投入与紧张的游戏氛围相互促进,使游戏的乐趣上升到体验性乐趣层面,也使游戏活动的锻炼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4.3 游戏乐趣动态结构的解析为游戏设计和游戏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游戏乐趣动态结构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其一,了解游戏之前、游戏之中以及游戏之后各种乐趣体验产生的阶段性,有助于我们改变过去只关注游戏进行时儿童的乐趣及活动情况,以更全面的视角来考量游戏活动及其乐趣。而重视挖掘游戏之前和游戏之后的乐趣体验,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游戏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其二,了解游戏各种乐趣体验的层次性,使我们将关注点指向胜任感体验这种游戏的高层次体验。胜任感体验的生成不仅能使游戏者获得较深层次的满足,而且还能激励游戏者,宣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发展。从游戏治疗的角度看,强调胜任感体验的游戏,其游戏过程中本身就包含了诸如从焦虑到舒缓、从压抑到释放等的心理调理过程。压抑得越深,释放的周期越长、能量越强大,游戏者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应从特殊儿童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游戏进程,动态化设置游戏任务,使游戏难度保持在儿童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程度上,以期每个儿童都能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胜任感体验。同时,在组织实施游戏活动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奖励手段来强化游戏的胜任感体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