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抑郁青少年人际心理疗法述评

作者:宋尚桂 刘 莹



得的进展,帮助来访者及其父母了解抑郁症状复发的预兆以及预防措施,帮助来访者树立自信心,主动地处理各种人际及情感问题。最后,治疗师应和来访者及其父母共同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来访者的生活计划,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来访者还应商讨继续治疗或转诊的计划。
  
  3 治疗问题及治疗策略
  
  IPT—A的治疗机制是通过改善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功能来实现治疗的目的。IPT—A并未提出全新的技术,它是将已有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加以综合改进后用于抑郁青少年人群。IPT—A的两个主要治疗目标是:缓解抑郁症状和提高人际能力。在IPT—A治疗问题中,IPT中原有的4个人际问题(人际争论、角色转换、悲伤反应、人际关系缺乏)都被保留了下来,另外还加入了第5个人际问题:单亲家庭。
  
  3.1 人际争论
  人际争论常常发生在青少年之间以及青少年与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之间,涉及性别、权威、金钱、生活价值观等因素。虽然这些困扰并不直接导致抑郁症,但如果在青少年自主性发展过程中不能顺利解决好这些矛盾,就可能导致抑郁。
  人际争论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重新协商阶段(renegotiation)、困境阶段(impasse)和分离阶段(dissolution)。在重新协商阶段,来访者与他人产生某种人际冲突后试图通过沟通解决冲突。如果通过沟通不能解决问题则转入困境阶段,在这个阶段,来访者与交往对象停止沟通,试图通过停止讨论或减少接触来解决冲突。当停止沟通或减少接触仍然不能解决冲突时,则转入最后的分离阶段,这时,来访者确信和交往对象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从而选择结束他们的关系。
  在人际争论问题上,IPT—A的人际目标是帮助青少年解决人际关系中的沟通矛盾。对于因人际困扰问题引发的抑郁,IPT—A的治疗策略是:首先,治疗师、青少年及其父母共同分析来访者面临的人际问题及其成因;其次,治疗师、来访者及其父母共同确定治疗的预期目标。如果来访者的预期目标与其父母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治疗师则要协调双方的意见,努力使双方的目标趋向一致;第三,治疗师、来访者及其父母共同确定治疗对策和具体步骤并开始实施行动方案。
  
  3.2 角色转换
  青少年在其青春期不同阶段的社会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如人际交往的重心从群体交往向双向交往转变、性意识的萌动、异性交往以及对未来职业目标的筹划等。青少年的角色转换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他们自己是无法控制和预知的,如青少年怀孕、父母离婚或再婚、重大疾病、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丧失等。这些重大生活事件使得青少年的社会角色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要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青少年及家庭成员的灵活性、健全的人格特质以及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如果他们自己试图调整却无法迅速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其自信心和自尊也会因此受到损害并最终引发抑郁。
  在角色转换问题上,IPT—A的人际目标是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转变过程,确立对新角色的认同。IPT—A的治疗策略是帮助来访者接纳新的社会角色。如果青少年的角色转换与家庭相关,则青少年的家庭成员应参加面询治疗,利用家长的作用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
  
  3.3 悲伤反应
  丧失亲人是导致青少年悲伤反应的重要原因。如果悲伤的持续时间过长或表现强度过大则被称为病态悲伤。研究者将病态悲伤分为三种类型:扭曲悲伤、延迟悲伤和慢性悲伤。任何一种悲伤都可导致抑郁症状,如烦躁、卑微感、无价值感、快感缺乏、食欲失调和功能损伤等。人们还根据抑郁症状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将引发悲伤的丧失区分为复杂化的丧失(亲人)和未被复杂化的丧失。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丧失而出现过抑郁的青少年而言,如果他们再次面临丧失事件,这对抑郁的复发无疑是一个危险因子。研究者认为,丧亲导致抑郁的原因是复杂的,如青少年缺乏对死亡的理解、他们曾经有亲人意外死亡的体验,或过度依赖父母等因素都会使丧亲问题复杂化,这些都可能是抑郁的潜在原因。
  IPT—A在这个问题上的人际目标是帮助青少年在面对重要的丧失时控制哀伤,重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与兴趣来替代已丧失的社会关系。IPT—A的治疗策略是与青少年讨论丧失事件,包括与已故者的关系;鼓励青少年参与活动;寻找发展新的人际关系或进一步发展已有的关系以替代已丧失的关系。
  
  3.4 人际关系缺乏
  人际关系缺乏是指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技能而难以确立并维持与家庭、朋友或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关系。人际关系缺乏与青少年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有关系,但IPT—A只适用于因人际关系缺乏而引起的抑郁问题。
  早期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缺乏阻碍青少年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生活领域方面,包括与同龄人交朋友并形成认同、参加课外活动、选择职业等。人际关系缺乏会使青少年产生社会疏离感、缺乏自信并降低其自尊水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引发抑郁或加重已有的抑郁症状。
  IPT—A在这个问题上的人际目标是提高来访者的沟通技能和自信心等社会技能,减少或消除其社会疏离感。IPT—A的治疗策略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一起回顾来访者重要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人际关系缺乏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当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缺乏涉及到家庭关系时,则鼓励其家庭成员参与治疗,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
  
  3.5 单亲家庭
  这是IPT—A特别增加的部分。单亲家庭包括父母离婚、分居或一方死亡等情况。虽然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都不一定会出现抑郁,但是多数单亲家庭中青少年更容易与生活在一起的一方父母产生情感冲突,进而导致抑郁,其中父母离婚导致的单亲家庭中这种情况最为严重,这类抑郁青少年的症状严重程度与离异家庭父母的分居程度、离异的突然性、离异时间的长度以及重复离异的程度等因素高度相关。
  IPT—A在这个问题上的人际目标是帮助青少年接受一方父母离开或不在的事实,IPT—A的治疗策略是,正确认识家庭变化的原因,正确认识自己的感受与家庭变化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认识到家庭变化与自己的消极感受和情绪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而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亲子关系的恶化才是抑郁产生的原因。因此,改善与父母的关系,重新建立单亲家庭环境下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消除抑郁的关键。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同时与监护方和非监护方保持联系,争取家庭成员的参与和配合,通过改善多方面的家庭关系来解决青少年的抑郁问题。
  
  4 IPT—A疗效的实证支持
  
  IPT—A的疗效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IPT—A疗效获得的实证支持来自两类研究,一类是开放性临床试验(open clinical trial),另一类是控制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