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网瘾的心理学甄别及教育应对

作者:姚 云 张程程



  摘要
  网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强网瘾的预防与治疗刻不容缓。心理学研究表明,可从网络使用的特点和时间长短来判断是否网络成瘾以及网络成瘾的程度。为了有效地防治网瘾,需要采取的教育应对措施有:秉持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学校增设预防网瘾的课程内容,构筑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四位一体”的网瘾预防体系,加强防治网瘾的基础理论研究。
  关键词
  网瘾 网络依赖 预防措施 教育措施
  分类号
  B849
  
  1 引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的思维习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很难想像今天的社会缺少了电脑和互联网,我们会如何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社会和个人问题。如有的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和厌恶正常人际交往,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而导致自杀和犯罪,等等。过度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社会人士的关注与研究。社会反响较大的调研有,江楠楠等人在2005年用自编问卷对上海市6所高校37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约有8.1%的人具有互联网成瘾障碍,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7月对我国26个省和4个直辖市展开了调研,从15023份有效问卷中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例约为13.2%,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对北京市602名中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学生的网瘾率已达到14.8%。虽然这些调查数据不完全一致,网瘾在人群中的比例最高的达到了14.8%,最低的为8.1%,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患上了网瘾这种现代病。可是,由于研究的结果相差太大,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的现实,夸大或缩小网瘾的人数都会影响预防与治疗的政策与措施。因此,科学地甄别网瘾是有效地和针对性地开展防治网瘾教育工作的基础。
  
  2 网瘾的心理学甄别
  
  网瘾是一种伴随电脑和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心理疾病。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始于国外,这种心理疾病也首先在国外出现,最初的研究成果也发端于国外。有人用“网瘾”(Internet Addiction),“网络依赖”(Internet Dependency),“在线成瘾”(Online Addic-tion),“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来表示不恰当地使用网络,但也常用网瘾综合症或网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来表示网瘾。由于网瘾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而且网络发展太迅速,所以研究者至今没有形成统一概念,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认为,网瘾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对网络产生了过度依赖的行为。
  世界较早提出“网瘾”这一概念的纽约精神病医师Goldberg于1995年指出,网瘾虽然不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基础,但与传统的药物成瘾有类似的表现,即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和心理功能损害。被认为提出判断网瘾标准的权威专家,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 Young于1996年指出,网瘾是一种没有涉及中毒的“行动一控制失序症”,主要是指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的“冲动一控制失控(impulse—con.trol disorder)”,出现与上网有关的病态行为、认知适应不良、社会适应不良症状等心理障碍。为了更清楚地判断网瘾,学者们对以上概念又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即用操作性定义来界定网瘾。
  Goldberg认为,如果互联网使用者在一年内表现出以下七条症状中的三条或更多,就可以被诊断患有IAD。
  第一,耐受性,即满足其中任意一条: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上网时间不变,满足感就会明显减弱。
  第二,中止使用互联网后,表现出以下任何其中症状之一:一是显著的脱瘾综合症,即停止或减少严重的、长时间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在停止或减少严重的、长时间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后的几天或一个月内,出现诸如“精神运动性烦躁、焦虑、强迫性思考网上发生的事情、幻想或梦想有关互联网的事情、随意或不随意地做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等更严重的症状;或上述症状引起了忧郁或社交、工作及其它重要领域的损害。二是急于使用互联网或相似的网上服务来减轻或避免脱瘾症状。
  第三,上网的次数比计划多,时间比计划的长。
  第四,一直希望能努力减少或控制互联网的使用,但却没有成功。
  第五,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使用互联网有关的事情上。
  第六,因为使用互联网而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工作或娱乐活动。
  第七,尽管知道上网可能导致持续或复发性的身体、社交、工作或心理问题,但仍不顾这些情况继续使用互联网。
  Young认为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五项或五项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网瘾:
  第一,着迷于互联网。
  第二,为了达到满意,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
  第三,经常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和停止使用互联网。
  第四,停止使用互联网时感觉烦躁不安。
  第五,每次上网时间都比计划长。
  第六,因使用互联网,造成了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职业机会受到影响。
  第七,对家庭成员、治疗医师隐瞒自己对互联网着迷的程度。
  第八,把互联网当作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
  我国有些学者对网瘾的判断,往往根据以上的一条标准或网络成瘾的一时表现。这或许是我国网络成瘾的比例较互联网发展更早、普及率更高的美国等国家高的原因。对网瘾的准确判断,一是在标准方面,需要根据操作性定义中的多条标准,而不是其中的一条;二是在时间持续方面,需要根据一年中的持续表现,而非一时的行为;三是在综合性判断方面,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它要求结合标准和时间综合考虑。简言之,网瘾是指在时间上长期过度使用网络,并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造成严重影响和障碍的心理疾病。
  
  3 对网瘾的教育应对
  
  3.1 秉持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
  预防与治疗孰重孰轻?这是对网瘾采取应对措施前必须首先解决的观念。从图1可知,一方面,中国网民和网瘾人数惊人,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2.53亿。如果按照互联网使用者中有百分之一的网瘾感染率保守估算,那么我国患网瘾的人就有200多万。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使用互联网的便捷,以及上网设备成本下降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网民还会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从2005年开始,我国网民年均增长超过10%。与此同时,网瘾患者还会不断增加,总数还会不断扩大。
  网瘾从严重程度上可划分为“网络轻度依赖、网络中度依赖、网络依赖和网络严重依赖”四个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