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6期
师生关系的历史梳理与合理创建
作者:柯华桥
共同进步。新课程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互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师生双方主体性共同发挥和相互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得不时时面临着来自学生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正确定位,终身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老话形象地道出了传统的课程观的实质: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教师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自己,从不或很少考虑自己去适应学生。这种不发展教师自己的观点显然是行不通的,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生在获得、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不一定差于教师。在“师未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成了一种可能现象的今天,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汲取知识、发展自身能力,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可见,在教学中,不只是教师培养学生,学生也在培养着教师,只有师生的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初衷。
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
新课标需要教育观念变革和教育教学改革,而这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便是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当前师生关系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隔膜感。因此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以下要求:
首先,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双方人格平等。学生首先是一个“人”,教育的要义是发展“全人”,即教师要促进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赋予学生以“和谐、创新和富有活力”的现代人格。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尊重学生。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包容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平等交往,两者之间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唤醒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愿望,才能培养学生创新、和谐而有活力的人格。固然,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但不能因此而形成双方人格上的不平等,不能只是我讲你听,一方主动,一方被动的关系。面对学生要求获得人格尊重的强烈的心理倾向,作为教师必须进一步确立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的观念,必须抛弃那种“老师总是对的”的陈腐的师道尊严,真正乐于既作学生的师长,又作学生的朋友,善于倾听、善于理解、更善于尊重,同时勇于解剖自己。
其次,新型师生关系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鲜明特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创造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环境氛围,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建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机制。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来真正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激励,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希望转化为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自觉行动,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内在动力。使教师的谆谆教诲与学生的刻苦自励构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强大合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最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宗旨。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迫切要求教师作为主导者去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要求教师善于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对学生能产生激励作用的教学情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这一基本精神。可以说,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教师自身的职业价值也才能同步得以实现。
可见,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首先表现为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法律与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其次表现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能够激发出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再次表现为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负有塑造学生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扶持学生个性发展的使命。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真正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注释:
①魏贻通:教学过程本质新说 福建高教研究 1990(1)
②、③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3(6)
④「美」罗杰斯:交友小组「英」企鹅出版社 1973年版
⑤「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⑥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探寻 教育研究 2002(2)
⑦「前苏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 1992年版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3)黄济 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4)邓世哲:对教学主体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8(5)
(5)周虹:简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8(5)
(6)刘学浩:教师主导作用实是辅佐作用 高等教育研究 1988(1)
(7)于光远:教育认识现象中的“三体”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 1980(3)
(8)丁钢:“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 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3)
(9)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教育研究 2002(2)
(10)金生拔:超越主客体:对师生关系的阐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1)
(11)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柯华桥,湖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