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从可接受性原则看语文教师课堂用语
作者:王 惠
5、回答评价语。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还是要有反馈意见,要态度明确。可接受性原则并不体现在一味说好上。要适当遵守礼貌原则,但不能一概说好,学生不需要廉价的、毫无原则的赞扬。评价语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仍可分为两类
5、1.传统类 如:
请坐,这离标准答案还有点距离。
不对,你再想想!
5、2. 新课标类 如:
别的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好,别的同学还有更好的吗?
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你真聪明,想得又快又好。
你的想法挺好,能把它说得再清楚些吗?
你理解对了,要是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
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
别灰心,下次还有机会,咱们再争取。
传统的回答模式总是建立在前面的同学回答不对或者不好的认识基础上。对学生打击很大,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发展。教育学中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而我们总是吝啬我们的赞扬,认为说孩子好会让他骄傲以致不思进取。新课标教育理念认为,要让孩子愿意接受你的建议。我们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鼓励学生健康发展。语文上的问题并没有绝对正误,要鼓励学生思考。
6、结束语。
课文讲解完毕,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让学生整理一下头绪,留下作业,并且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使课堂得以延伸。按照出现的历史顺序,仍可分为两类
6、1.传统类 如,这节课就上到这,作业是课后第一大题,下节课交。
6、2.新课标类 如:
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菏塘月色》,分析体会了融情入景的写法,回去之后,大家再体会一下作者融淡淡的哀愁于美景的良苦用心。
好的结束语,余音绕梁,能引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生硬的结束语只能应付了事,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仅有新旧之分,还有正误之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用语虽然不太恰当,但不能算错,我们还能容忍,还是可接受的,而语病就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如:
……嗯,啊,你知道不?
我跟你讲,完了呢……
这个……那个……
我的意思是……
这让听课的学生厌倦,学习积极性下降,在语文课堂中要避免。语文课堂首先是学习语言的。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流畅,优美的语言是一个示范。要让学生想学,这才能学好。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性材料,始终要贯彻可接受性原则,一定要精心设计,以崇高的思想影响人,以优美的语言感染人,这才是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小林《建构主义理论特征的分析》。
[3]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32页至36页。
[4]马振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第2页。
[5]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9页。
王惠,女,河南舞钢人,河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