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浅论《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
作者:徐世林
要对吴荪甫的阶级性质作出合理的评论,我认为对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性也要进行分析。因为如果吴荪甫这一人物完全是虚构的,那对他的阶级性质的讨论就毫无意义可言。
首先,从茅盾同志的创作指导思想来看,他主张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关于“人物”的问题上,茅盾认为“人物是本位,从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如此这般的人了,觉得可写,那么,故事是不妨创造的”。茅盾认为文学人物的原形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但文学人物又不是完全等于现实人物的,文学人物是“创造”过的现实人物,这一“创造”的过程就造成了文学人物与现实人物在质上的区别。在“人物”与“环境”的问题上,茅盾认为“一位作家对现实生活观摩而搜集材料的时候,‘人’与‘环境’是同时在他关照之中的,决没有机械到只看到‘人’看不见‘环境’而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劈为两半的”。也就是说茅盾认为人物与环境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茅盾同志的关于文学人物的思想以及“人物”和“环境”关系的思想完全符合文艺理论的相关规律,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茅盾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吴荪甫来。
其次,从茅盾创作《子夜》的实践来看,他是经过仔细观察才塑造出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
茅盾在《我的回顾》中说,他一九二九年后的“日常课程就变做了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看人家……”,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中他又说:“朋友中间有企业家,有公务员,有商人,有银行家,那时我有闲,便和他们常常来往。从他那里,我听到了很多……当时我便打算用这些材料写一本小说。”可见,作者并不是坐在书房里创作出吴荪甫来的,《子夜》中的人物是有生活基础的。
最后,从吴荪甫的性格刻画的艺术效果来看,吴荪甫是一个有着诸多缺点的悲剧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是符合现实规律的。
吴荪甫是个资本家,茅盾没有把他刻画得完美无缺,高不可攀,吴荪甫有时自信果断有时却又犹豫狐疑,他精明强悍有时却又表现出令人同情的软弱无能,他反帝爱国却与工人决裂,他既与赵伯韬斗争又与赵伯韬联合,他一方面希望反蒋派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以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依赖国民政府出动军警来镇压农民、工人暴动,这都说明了吴荪甫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并没有超人的人格,作者是让吴荪甫按照他的角色、身份、立场走着他自己的路。吴荪甫艺术上的成功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其刻画的现实性,因为完全幻想出的人物总会给人不真实,空洞乏味之感的。
韩侍桁在《〈子夜〉的艺术思想及人物》中说:“吴荪甫这个新兴的企业家,是过分地理想化了……”他在强调这一观点时认为,只有像西欧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吴荪甫这种人物才是可能的,他认为在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吴荪甫这样的人物的存在不具备条件,他衡量吴荪甫是否理想化的标准是中国社会是否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不具备现实性的。这种判断的标准令人生疑,早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已孕育萌芽,后来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这期间也产生过一些有影响的兴办实业的资本家,而且也的确在一些资本家留洋的现象,因而存在吴荪甫这样的资本家是完全有可能的,《子夜》中已交代吴荪甫年轻时去过欧美,其经历使得他形成了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因而吴荪甫的存在是合理的,韩侍桁之所以以此为立论依据,想必是因为他把吴荪甫看成是整个资产阶级了。
也许由于《子夜》庞大的结构,吴荪甫的行动都建立在这一庞大结构之上,因而吴荪甫给人一种超然之感,而实际上我们发现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当然,吴荪甫作为一个文学人物,他不可能完全遵循现实,鲁迅先生在刻画祥林嫂时就曾说过他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如果严格去刻画现实中的人物,那就不能看成是文学艺术了,至少说这一人物不会生动形象,不会有丰富内涵,其实客观讲,吴荪甫这一人物刻画得确实有点理想化了,但是总体看他是遵循现实原则的,不至于像有的评论者所说的“过分理想化了”。因而对吴荪甫阶级性质的讨论是有基础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吴荪甫是一个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极具有法兰西工业资产阶级性格又具有反帝爱国精神的中国民族资本家。以往的评论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大脑中烙上“阶级”的印记,而缺少对吴荪甫这一人物进行艺术的分析,他们只看到了吴荪甫身上体现的资产阶级的一般的东西,而看不到她人性当中值得肯定的方面,这不利于对吴荪甫这一人物作出深入全面的理解。
其实,要给文学形象一个精确的评价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文学形象呈示给读者的不是直观可感的形象,而是通过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学语言勾勒出来的,勾勒的过程中采用了许多文学创作技巧,而作为读者只能通过自己的文学知识、文学涵养在脑海中描绘出这一人物,这都造成了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这也正是人们对吴荪甫这一人物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说我们不可能给吴荪甫一个公正的说法,我们需要以艺术分析为主导综合多种分析手法去评价吴荪甫,只有这样才能给吴荪甫一个客观的评价。
徐世林,教师,现供职于江苏海安县教育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