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芣苡》主题刍议
作者:伍先康
《芣苡》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如果不是用一种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眼光来看待它,它的主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诗序》说:“《芣苡》,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妃之美”即赞美后妃的品德,这是《诗序》作者的附会之辞,不足信。但后句的“妇人乐有子”则值得重视。《诗序》的成书时间最迟也是西汉初年,最接近《诗经》产生的时代。《诗经》的研究者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最为了解,所以他们对《芣苡》的主题的归纳是最为值得重视的。另《毛传》在解释“芣苡”这个词时说:“芣苡,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妊焉。”从这两条资料看,上古的《诗经》研究者在解读《芣苡》这首诗时,都与妇女怀孕、生子联系在一起。闻一多先生受此启示,在《匡斋尺牍》中通过古声韵的考证认为“芣苡”实与“胚胎”同音,具有双关的含义。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对“芣苡”是这样解释的:“植物名,就是车前,古人相信它的种子可以治妇女的不孕。”“乐有子”、“宜怀妊”、“双关胚胎”、“治妇女不孕”,古今学者的这些观点是符合《芣苡》的实际的。我们知道,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原始社会都有一段“生殖崇拜”的阶段。那时的人们由于不懂得人类生殖的奥秘,见到从一个妇女的腹中能诞育出一个新的生命,就认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支配。由于那时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水平更差,因而人的生殖也是很困难的。而人口的生殖对于部落、对于家庭、对于妇女确立自身在家族、家庭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始先民只得向上天祈求得子,向众神祈求得子,向自然祈求得子,这就形成了一种原始宗教性质的狂热的“生殖崇拜”。在我国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原始社会遗址均发现过许多的生殖崇拜遗物。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多绘有或刻有鱼纹符号。考古学家们考证认为,那鱼纹是一种独特的女性生殖器的象征,这一象征起源于鱼的繁殖力强大。原始人在自己使用的器物上刻绘上鱼纹,期望通过对鱼的崇拜将鱼的旺盛的生殖力转移给自己。“芣苡”——车前草,多年生草本,广卵圆形叶自茎部丛生平铺于地面,花穗从叶片基部抽出,直立,上端较粗,附满果实。中原大地随处可见。或许是由于其多子实,或许是其挺立的茎给人以阳物的联想(这种情形在生殖崇拜中是很常见的。如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城以北五公里处,有一个公母山,由两座奇特的山峰组成:一峰似男根,称之为“公石”;一峰似女阴,称之为“母石”。千百年来,盐源附近的民众把公母山奉为生儿育女,繁荣家族的神灵。深信崇拜它能人丁兴旺,玷污它则断子绝孙。),因而受到我们先民的重视,从而形成一种生殖崇拜的习俗。到了西周时期,虽已不是原始社会时期,但是这种生殖崇拜的习俗却流传了下来。当芣苡成熟的季节,育龄妇女们怀着一种生殖的欲望,三五成群地到原野上采摘芣苡,因为内心里充满了与生殖、与性生活相关的联想,她们会显得兴奋和狂热。于是边采边唱,形成群歌互答的热闹喜悦的场面,传达出一种欢快甚至狂热的情绪。所以我们认为此诗的主题是:以其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采芣苡这一古老习俗的欢乐情景,唱出了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和狂热。
伍先康,湖北襄樊学院中文系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