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诗经·周南·芣苡》主题刍议
作者:伍先康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一看法,我们不妨先看一看《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七月》对当时奴隶们的生产劳动及生活状况是如何表现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在之日举趾,同我妇子,谒彼南亩,田畯至喜。”这章说:七月大火星偏向西南,天气开始转凉了,九月正是天高气爽的时候,可奴隶主已经把给他制作寒衣的工作分派了下来。而到了冬月(一之日)、腊月(二之日)天气严寒,大风凛冽,我们这些奴隶们却连御寒的短袄也没有,让我们如何度过这严寒的岁末。正月里(三之日)虽是农闲的季节,可我们却要忙着修理农具,二月里(四之日)就要带着老婆孩子一家人离开村子去忙春耕,一家人吃住都在地头上,只有这样田官老爷心里才会高兴。你想奴隶们在这些田官老爷的监督下干活,怎么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呢?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章诗说: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黄鹂鸟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欢快地飞翔鸣唱。年轻的女奴们背着大大的箩筐,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她们要去采摘桑叶。在这风和日丽,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季节,姑娘们干点采摘桑叶的农活,构成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富于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依今日的眼光看来,姑娘们此时该是群歌互答,心情喜悦的吧,可是诗中却写道,她们是背着很大的箩筐,她们没有喜悦,她们只怨恨那春日的太阳走的太慢,迟迟不肯下山,这一日繁重而漫长的劳作还不能结束。她们除了对这太阳表示怨恨外,她们心里还有另一大隐忧让她们伤悲,那就是一日的劳作结束后,还有一大厄运不知会降临在哪位姐妹的身上,即夜晚还要满足“公子”——奴隶主的兽欲。因为她们只不过是奴隶主的一份财产而已,奴隶主不仅可以随意占有她们的劳动果实,还可以随意占有她们的身体,甚至可以随意处置她们的生命。在这样的一种生活境况下,她们在劳作之时,还能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吗?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章诗说:女奴隶们除了采桑养蚕以外,还要干许多与养蚕相关的活,如休整桑树,收割芦苇,编制养蚕的箔子。八月里蚕事刚完,又要缫丝、纺织、染整、制衣。当然,这一年到头忙碌的成果,都要“为公子裳”,给奴隶主做服装,供奴隶主享受,而奴隶们却要过那种“无衣无褐”,无以卒岁的日子。
“四月秀要,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豜于公。”这章诗说:奴隶们在一年的农事生产之余,在十冬腊月里,还要为奴隶主打猎,以便奴隶主有肉吃,有毛皮做御寒的皮大衣。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这章诗告诉我们,奴隶们的居住条件也极恶劣。他们在二月里就要离开村子,到田间去居住。直到十月一切农事都忙完了,才能回到村子里居住。而那房屋,却是四面透风,八处漏雨,不用烟熏跑老鼠,不用泥涂抹涂抹墙壁门窗,根本无法居住。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章诗讲奴隶们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余,还要为奴隶主提供时令果蔬,以供其享用,还要用新收获的稻米为奴隶主酿造美酒,以使其长寿。可是奴隶们却吃的是苦菜等粗劣的食物,连烧柴都是劣质的臭椿。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绦,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这章诗说奴隶们在忙完农活后的十、冬、腊月也不得清闲,还要为奴隶主建造房屋,昼夜忙碌。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爽,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是诗的最后一章。这章诗告诉我们,奴隶们这所谓的农闲的日子里,如十、冬、腊月,还要在那寒风呼啸的冰封的河面上为奴隶主采冰块,并且深藏于冰窖里,以供奴隶主夏日里消暑纳凉。不要忘了,这一切都是在“无衣无褐”的情况下进行的。奴隶们还要为奴隶主准备各种祭祀活动,还要违背自己的心意向众神发出:愿那奴隶主“万寿无疆”的祝福。当此之时,他们的内心将是多么的痛苦啊!
品读此诗,我们仿佛是在听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奴隶在哀哀地诉说他们的不幸。从他的诉说中,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奴隶们的生活、劳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的衣、食、住等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他们从正月开始一直到十冬腊月都不得闲暇,要不停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以及各种杂役;而这些劳作都是在奴隶主派来的监工的监视下进行的,稍有懈怠势必会给自己招来打骂甚至杀戮。在这样的生活和劳作环境下,奴隶们在劳动时能有轻松愉悦的心境吗?应该说诗中流露出的哀惋、忧伤才是他们心境的真实写照。应该说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才是劳动者——奴隶们对劳动的真正感受。那些教材的编写者给《芣苡》所归纳的“劳动的欢歌”、“劳动的颂歌”的主题是值得怀疑的!
为什么会把《芣苡》的主题归纳为“劳动的欢歌”、“劳动的颂歌”呢?我想除了诗歌本身流露出的欢快的情调影响之外,大概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政治作怪。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史观认为:劳动是伟大的,它创造了人类的一切文明——物质的、精神的,它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因而有人在文学研究中就机械地、教条地摆弄马克思的理论,把抽象的“劳动”——“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与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具体的劳动——劳作等同起来了。他们从劳动是伟大的,它创造了人类的一切文明,它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观点出发,推论出劳动人民是伟大的观点,再推论出劳动是劳动人民的本质特征,因而劳动人民是热爱劳动的,自然他们是歌颂、赞美劳动的。从而把《芣苡》的主题归纳为劳动的颂歌、劳动的欢歌。其实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是对剥削制度下的“劳动”的美化。马克思在肯定了劳动创造人类一切文明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使得劳动异化问题,劳动成了苦役,难以带来自由创造的愉悦。他指出:“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所论述的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对待劳动的态度,但是,是有助于我们认识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们对待劳动的态度的,是有助于我们对《芣苡》的主题是劳动的颂歌的观点提出怀疑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