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信息17则
作者:霈 公 洪 鸣 等
著名作家莫言在接受《悉尼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他的长篇新作《生死疲劳》。记者问,你的新书《生死疲劳》已在北京图书会上重磅推出,你的感觉如何?莫言说,《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的精神。它是一本符合我心目中的长篇小说尊严的书,其中既有严肃的思考,写法又比较新鲜,有富有个性的人物,有狂欢的动物,有爱情,有仇恨,总之是很有意思。目前来看,读者反映很好。记者又问,49万字的《生死疲劳》仅用43天完成。每天平均一万多字,突破了你写作速度的最高纪录,我很想知道你是在怎样的状态下写作呢?莫言回答说,我虽然只写了43天,但我积累了43年。当时每天睡两三个小时,睡觉时也有一半的脑细胞在工作,有的梦也变成现实。偶尔出去散散步。由于高度亢奋,不至于写了上句没下句,下句永远在等着,最多的一天写了1.65万字。《生死疲劳》的写作中,我丢掉了电脑,重新拿起笔,创作的激情从笔下汹涌而出。如同一个人在真正的林海雪原滑雪跟在室内滑雪场完全不同,每天看稿纸在增高加厚,是实实在在的感觉,用计算机就会疑惑:我写了吗?写完后,一个研究生给我录入,修改小说时,计算机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霈公摘编)
●刘庆邦新作《红煤》面世
2006年新年刚过,著名作家刘庆邦的长篇小说《红煤》在京首发。小说的细腻和深厚震撼了评论家和媒体记者。写到满身都是煤尘的井下工人洗澡时,书中这样描述到:“泡澡也有个火候问题,手上和脚上的纹路最多,最深,缝隙也最多。手脚在热水里泡久了,油性很大的煤尘有可能会浸到肉皮里去,再想洗干净就难了……”关于这一洗澡的细节作家拿出了6000字的篇幅,而另一个写信的细节足让笔触驰骋了5000字。2005年,刘庆邦的一系列以小煤窑生活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颇为引人注目。2006年伊始,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他的以小煤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煤》,继续把笔头对准煤窑里的那些矿工们的生活。不过,这次他把重点放在了人性的变异上。小说展示的宋长玉从农民到矿工、到小煤矿矿长又到矿难逃逸者的经历令人扼腕,发人深思。一方面,宋长玉力图改变恶劣的生存境遇,但他却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最后扭曲了灵魂。另一方面,在宋长玉身上还体现出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和城市对农民的不接纳。可以说,正是这种矛盾促使宋长玉走进煤矿,进而一步步走上一条不归路。著名评论家白烨认为,刘庆邦是个富有生活底气和元气的作家,是披着职业作家外衣的行业作家。《红煤》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两个真实,一个真实是当下变革时期一些农民身上固有的缺点,比如短视、势利等;另一个真实是某些基层农村掌权人的病态心理,像他们的麻木、腐败等。刘庆邦说:“我在农村生活了19年、煤矿工作了10年,甚至差点经历瓦斯爆炸。我的妹夫、堂弟、内弟现在还在煤矿,我和煤矿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洪鸣摘编)
●韩石山《徐志摩传》新版发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06年2月出版了韩石山新版《徐志摩传》。徐志摩,一个人们并不陌生的名字,不少人都知道他的浪漫故事,许多人都能背出他的美丽诗句。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他人生的轨迹体现了怎样的中西文化冲突?他生命的辉煌究竟何在?人们所知也许并不很多。韩石山的《徐志摩传》在写法上独辟蹊径,借鉴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对传主各个方面详加稽考。叙事酣畅淋漓且不乏幽默,议论直入堂奥而灼见迭出,堪称一部风格独具的徐志摩的信史。在史实的发掘上用力尤勤,于传主生活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重要史料发现,比如在欧洲与张幼仪的感情纠葛、在上海的一场官司、一生中与林徽因的情感起伏。手经见史料,亦多有辨正。(洪鸣摘编)
●杨志军细解《藏獒》
据杨志军介绍,他写《藏獒》是对我们极端缺乏的道德良心的反动,也有一种用动物启蒙人类的冲动。藏獒是一种高素质的存在,在它的身上,体现了青藏高原壮猛风土的塑造,集中了草原的生灵应该具备的最好的品质:孤独、冷傲、威猛和忠诚、勇敢、献身以及耐饥、耐寒、耐一切磨砺。他希望《藏獒》能带给人们一种尊严、一种升华、一种美好的感觉、一种和平吉祥的心情。他表示自己对藏獒怀有感情,但现在纯种的藏獒已所剩无几,它们都被当作商品关到铁笼子里,所以变得狂躁不安,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除了凶猛再无其他。他说写这本小说也有为藏獒正名的一层想法,希望人们都看到它除了勇猛,还有更重要的有关忠诚、有关职责、有关牺牲等可贵的品质,希望人们在尽力维持它种族的纯粹时,不忘保持它能力上的纯粹。(晓易摘编)
●吴义勤新著《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出版
著名文学评论家、本刊顾问吴义勤教授有关小说的论著《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一书,于2006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吴义勤就把学术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长篇小说的阅读和研究上,本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90年代的长篇小说,但实际的研究却远远超出了90年代的范围,因为当代文学是一个无法割裂的完整过程。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曾以论文的形式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评论》、《小说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当代文坛》等杂志上独立发表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也曾多次给予全文转载。本书的研究还以“中国90年代长篇小说艺术问题的反思”为题得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的立项支持。(洪鸣摘编)
●河间市被命名为“诗词之乡”
2006年初,河北省的河间市被命名为全国“诗词之乡”。河间市历史悠久,汉河间献王刘德在河间城北修建了君子馆等学宫,请四方大儒讲经授学。被后世尊为“诗祖”的毛苌被刘德立为诗学博士,在河间传授诗经。自古以来,河间的诗词文化一直繁荣昌盛,延续至今,为此,全国诗词学会把河间命名为全国“诗词之乡”。他们还特意给河间市发来了贺词,贺词写的是“龙翔凤逸诗苑千秋承大雅,笔落神惊骚坛百代振雄风”。(洪鸣摘编)
●印度女作家拒受印度文学大奖
二OO六年年初,印度文学院宣布将国内最高文学奖授予女作家阿伦德哈蒂·罗伊,然而她却拒绝领奖。罗伊37岁时,以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微物之神》荣获全美国图书奖和1997年英国布克奖,当时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比尔教授表示:“我们(评委会)全都为这部动人的小说着了迷。”去年罗伊完成了一部题为《无穷正义的代数学》的散文集后,立刻引起了印度文学院的注意,并决定以国内最负声望的文学奖来嘉奖她。但罗伊认为自己不能接受与印度官方有这样密切关系的组织授予的荣誉,因而拒绝接受由其颁布的2005年文学奖——一个价值约570英镑的奖,并宣布这个组织正对她献媚。罗伊在致印度文学院主席的信中表示:“今天的印度政府依然坚持这些政策,显然是要在现实中不惜任何代价将它们付诸实施。”因而,她将拒绝因为文学奖项而让自己与她所憎恶的政府产生任何联系。印度文学院似乎并不感到羞耻。学院秘书长KSatchidanandan表示:“我们是一个独立自治的文化团体,评奖的钱来自人民。无论如何,没有任何撤消奖项或以任何其他作家代替罗伊的打算。所以不管罗伊本人怎么反对,这次她肯定是要被授奖了,她自己高兴也好,抗议也罢,全在问题之外了。”(左晓光摘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