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雷桂林




  诚然,历史学习的动机和价值的确定,有赖于学生自己的理解、个性特点、重要人物中介作用、周围世界文化以及社会观念等的影响。就学生身体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出现“自我价值忧虑”——很关注自己的价值体现:完成任务好时感到身价提高,否则“掉价”、“丢份儿”、“没面子”。这种忧虑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最难以克制的障碍,但他们的积极性又很容易被激活,一旦潜力得到激发,又很快积极地参与对学习任务和所面临问题的解释,这远不是消极被动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突破防御式学习的障碍,尽力让学习者展现自身的优越性或闪光点,使其产生能轻松学好的胜利感,并主动寻找适合自身良好的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常有:
  1、提问,对任务或问题作出假设。
  2、计划,确定所用策略和时间,将问题或任务分步骤完成。
  3、监控,不断将作出的努力,已获得的结论或答案与最初提出的问题和目标相对照。
  4、检验,对成绩和结论作初步的检测。
  5、修正,对成绩和结论作进一步完善,有时也可能是目标的重新修订。
  6、测评,对任务完成情况作出最后的评定。对于学习策略的训练内容一般包括:学习技巧,反馈反思,经验总结,自我纠错等等。其程序是首先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正使用的策略,需要注意的是策略训练要贴近个人特征,突出对于学习策略的自我建构。
  
  四、任务是教师和学生的“链接口”
  
  任务泛指在课堂教学中为推进学习过程而要求学习者作的任务事情。任务的概念还形成以任务大纲设计一个基本单位,其重点在学习的过程而不在预先设置的项目和总结。近年来教学中“任务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可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总结,任务是生产型的一个重要概念,其要素:材料(输入)、活动(过程)、角色(责任)、目标(产品)等。其意义是通过目标设定由学生自己探索形成结论,达到自主学习目的,发展主动参与和创新思维能力。任务的选择或设置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反映,是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作用的“界面”,任务的完成折射出学生对任务的个人理解及做出个人反应的程度,有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对任务作出调整,使任务在师生互动中顺利完成。
  
  五、学习环境
  
  学习是与社会互动的结果,环境对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这里的环境不仅指关系密切的课堂、家庭、人际,还指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就课堂教学而言,学习者常比照的环境条件是:学校(如场所、声音、温度、照明、交通等)、家庭(如物质、背景、亲情等)、社会(如班级,风气等)和生理(如适宜的学习时间等)。但学习者对环境的主观理解比环境本身的作用更重要更关键,因为环境条件始终是外在的因素。教学常通过课堂结构来体现人际关系的类型:竞争型、合作型和独立型。教师行为中影响课堂气氛创设的因素有:仪表、语言、教态、动作、教学技巧、教学手段等,一个赋予学生民主、友谊、自信和充满激情的教师,决定了学习者对学习态度正确的满意度,所以课堂成功的氛围创设,体现在学习者在课堂上自我参与及相互协作的程度,同是也体现在学习者对成绩的满意度上。
  建构主义观点告诉我们,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参与所给信息的主动诠释理解与建构,是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学习。当学习者感到对自己的学习有控制力并以积极的态度有意义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时,是完全可以学得更好;教师在知识的构建中起促进帮助作用,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对问题的探究;学习与个人自我概念密切相关,倘若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概念,必定导致主体作用发挥时的真实和全面;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人际互动发生的;教师要善于反思,确定自己中介者、促进者的角色,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学习者选择活动或任务,给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以自己的方式和经验理解任务的意义,并积极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学习过程中的全面教育。
  
  雷桂林,浙江龙泉市民族中学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