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作者:汤松法 虞诵南




  《新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课程分类目标中,对初中阶段提出了如下目标:①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绪;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一提法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语文界一直争论了半个世纪,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50-70年代:政治挂帅,思想领先;80年代:强调双基,突出工具;90年代:倡导素质,弘扬人文。这期间,对于语文课程内涵的理解大致经历了两次飞跃:让语文从政治阴影中解放出来,还语文以独立的工具性,这是语文的第一次飞跃;而赋予语文以生命的意义,突出它的人文性,则是语文的第二次飞跃,也是人们观念上的一次飞跃。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新世纪伊始,人文性终于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怀抱,并逐渐为大家所认识,并得到普遍的认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成了语文教学的焦点。
  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说的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和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我们可以把人文精神细化理解为:第一、它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第二、它追求完美的理想和精神品格;第三、它重视提高人的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积极目的。人文精神以理想实践为基础,隐蔽于人的思想深处,展现的是人的文化批判意识和实践活动本质,是对于社会生活及个体言行有重大影响的实践哲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作为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是实施人文关怀、重塑崇高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勤俭节约,重情重义,自强不息,爱国如家,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这方面的内容随处可见:《理想》告诉我们从小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散步》中,可以感悟到“孝敬老人”的意义重大。在“敬老”与“爱幼”发生冲突时,作为学生要懂得先“敬老”;《纸船》《七色花》让我们体会母爱的伟大;《爸爸的花儿落了》让我们感悟到父爱的无言,作为子女要用心去感受,并学着回报父母,懂得感恩;《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让我们领悟“爱”的力量的神奇与伟大,人人有一份爱心的重要;《羚羊木雕》则诠释着友情的分量重于钱财;《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我们从先生那里学到了该怎么“说”,该怎么“做”的道理,知道了言行一致在为人中的分量;《邓稼先》、《最后一课》则让我们感受到对祖国的爱可以是为祖国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也可以是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上好每一节课。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最终实现“养成”。
  加强责任意识和自由民主意识的渗透。人文教育要灌输的责任意识主要是指道德责任意识。实施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一定要让学生首先做一个有责任意识的人。教师要充分利用接触到的典型材料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教给我们“忧劳可以兴国,安逸可以亡身”的真实;《生命,生命》中的杏林子,凭借顽强的意志走出残疾自伤的阴影,使我们体会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真正内涵;《孙权劝学》、《伤仲永》可以让我们明白后天教育的重要,学无止境的道理,终身学习的必要。当教师将责任意识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之后,学生的自强不息的意志自然会受到激发。在关注责任意识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进行自由民主意识的教育。加强自由民主平等意识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疾恶如仇的性格。让学生终生以张扬自由、捍卫民主、力行平等为己任。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在处理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上,提倡理解和尊重,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兼收并蓄;不是贴标签,而是理解;不是排外,而是尊重。如《珍珠鸟》、《小抄写员》这些都体现了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平等互尊的民主意识。
  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树立生命意识。在教学中,应该不失时机渗透一些触目惊心的环境危机,比如,环境污染太严重,矿产资源的消耗浪费与日俱增,淡水供应严重不足,森林资源锐减,耕地丧失,荒漠化不断扩展等等。使学生明白环保是全球性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仅是这一代人的,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大家都要珍惜和爱护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另外,结合媒体报道,开展环保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类。例如,水涝洪灾,中国北方的沙尘暴,中国天然湖泊的逐年减少,全球此起彼伏的战争,“非典”“禽流感”疫情等等。贯穿这些严重威胁我们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环境事件,既能增强学生的国际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环境道德价值观。比如学习《斑羚飞渡》让我们知道人和动物应该和睦相处,人类在危急关头的原则是保护弱者,在生死关头人要珍爱生命。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只有一次,人生易逝,生命可贵。《荒岛余生》让学生懂得终生仰视生命,敬爱生命,爱护生命,是生命的第一要义。让学生懂得那些残害生命,滥伤无辜的行为都是野蛮霸道的禽兽暴行。爱护生命,歆享生命则是最光明美丽的天使之行。
  
  二、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气氛
  
  课堂毕竟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外,还应该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里才会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渗透人文教学的必要前提。语文教学应该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根植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好处,学会语言本领”。在语文教学中这种亲和力的大小,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它甚至是一个一个“支点”,可以支起整个语文教学,所以不断地增进课堂亲和力,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韩愈说过:“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增进语文课堂的亲和力,首先应让学生亲近老师。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要始终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耐心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一切,多使用鼓励、赏识性的教学语言,切忌粗暴讽刺性的言行,特别要注意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让那条清亮的情感小河清清地流淌,滋润师生的心田,进而弥漫于整个课堂,使情感得到交融与升华,从而产生最大的教学效能。
  为了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空间。自由的课堂空间必须是让学生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教师平时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需知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基本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