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神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作者:白云玲




  文学艺术家不仅在艺术思维上表现出特殊的气质,而且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往往还有着许多的神妙性的体验,这些神妙性的体验经常被一些古代文论家用“神”来概括和描述。
  桓谭《西京杂记》:“司马长卿赋,时人皆称典而丽,虽诗人之作不能加也。扬子云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耶?’子云学相如弗逮,故雅服焉。”扬雄用“神化所至”来形容相如之赋,是天才所出,是在达到了一种神化状态下而成的,从侧面表达出了文艺创作的神妙性。诗人杜甫论诗也多谈到这种神妙的体验以及创作中达到的美妙、神化的境界。而且杜甫在谈论这种体验和状态时也多用“神”来形容和表达。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逢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上韦左相二十韵》);
  “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
  “诗兴不无神”(《寄张十二山人彪诗》);
  杜甫的“有神”是指诗兴骤至时的创作的快感,表达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兴会淋漓的审美愉悦,体现了创作时精神所达到的一种自由状态。“神”传达出了杜甫创作时的一种美妙的体验和神秘的力量。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神来”即是神来之笔,也是指一种出神入化,忽有灵感的创作状态。明代的胡应麟在《诗籔》外编卷一中说诗家所达到的妙境:“神动天随,寝食咸废,精凝思极,耳目都融,奇语玄言,恍惚呈露,如游龙惊电,掎角稍返,便欲飞去。须身诣其境知之。”[5]也指出创作中的神妙体验的存在,它是一种“陡然”一瞬间而得,忽然而至,又转瞬即失的创作灵感。清代的诗论家贺贻孙在他的《诗筏》中给“神”下了一个定义:“神者,灵变惝恍,妙万物而为言。读破万卷而胸无一字,则神来矣,一落滓秽,神已索然。”用“神”生动地概括了创作中的神妙性体验和所达到的美妙状态,这种灵感不知何时来,又会转瞬而去,在这种状态来临时,创作者往往会文思泉涌,达到创作上的高峰,进入美妙的境界。
  对于文艺创作中的神妙性体验和状态的原由,许多文论家多有解释。一般认为是有赖于日久的锻炼而生的,当然有人也认为这种境界的获得是一种天份,是天才性的表现,包含着文艺的神秘性气质。无论这种体验的原由是什么,神妙性的体验和状态在艺术创作中的确存在着,并且成为创作优秀艺术作品不能或缺的精神,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种源泉、动力。“神”生动的表达了作家创作中的这种神妙的体验和美妙的境界。
  艺术家的个性、气质、性情,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能力,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的神妙性体验以及所达到的神妙性境界是艺术家创作的生命。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才情,精妙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美妙的灵感体验。在古典艺术理论中,这些正是“神”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神”贯穿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精神成分。“神”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神”是作家艺术创作的生命表现,是艺术家创作生命的象征。
  
  注释:
  [1]孔融《荐祢衡表》,《文选卷三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转引自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济南:齐鲁书社,1987 521页。
  [3]转引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185页。
  [4][5]吴公调主编《文艺美学卷》,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第181、180页。
  
  白云玲,女,湖北枣阳人,武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古代文论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