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高中小说教学的误区及思维调控对策
作者:徐国芳
小说教学中重要的思维形式是发散思维,也就是要将典型人物形象膨化开来,使作品的诗情画意如同腾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飞珠溅玉,流光溢彩。这就需要教学者在富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地再造小说丰富深刻的内涵。这种思维,在文本以内的探索是有规矩的,在文本以外的探索也是有策略的,正所谓“内方外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启发学生通过“点面辐射”、“感觉迁移”、“动静联想”和“主客相生”等方法去展开发散思维的翅膀,使其能在一定的深广度上把握小说的意旨和理趣。(1)点面辐射。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根据小说描绘的具体人物形象在加深或拓宽上去化合渗透。如:莫泊桑的《项链》,扣住女主人参加舞会前后的大喜大悲,来想象人性的弱点——虚荣心,并进一步探索当时社会贵族阶层的主流文化的负面效应。二是除了对作品内容本身的扩展外,还应借助同类题材的作品来丰富和补充。如:同样是描绘“吝啬、贪婪”这一现象,而《守财奴》里的葛朗台、《死魂灵》里的乞乞科夫、《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悭吝人》里的阿巴公、《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等等的守财奴形象却各有不同,形成了一幅幅主旨相似、空间多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众生图。(2)感觉迁移。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小说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参与领悟小说思想的深邃、艺术的精湛,真正使文本的无声平面世界变为有声有色有味的立体世界,文本世界现实化。(3)动静联想。我们欣赏小说时,往往要将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前文所述,我们虽已想象再造出小说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毕竟还是一幅幅孤立的、静态的画面,我们不妨以文本为依托去具体地想象:旭日如何冉冉升起,夕阳怎样缓缓落山,清风细雨徐来,野草山花烂漫,红男绿女如何悲欢离合,长者幼者怎样闪亮登场……这就不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而且突现了环境的动态美,鲜活的大千世界也因此而有了灵魂。(4)主客相生。在小说教学这一典型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只有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时,其效果才会理想。因为,读者的主观意识一旦深深沉浸到作家描绘的文本世界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就会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者要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识,即在必要时使自己幻化成作者或与作品相关的人物,去充分地感受文本世界那五光十色的环境描写,体会文本世界那逼真传神的人物刻画。在欣赏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角色化,使自己的思绪与作家的心境吻合贯通起来,闻其声、见其人,身临其境。
上面将小说教学中的发散思维分成四点依次说来,只是因为论述的方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
4、品鉴文眼,思维的调控对策之四:灵活性。
思维迅速地由一类对象转移到另一类对象上的能力称作思维的灵活性。小说家是十分重视语句的锤炼的,在一篇小说中,往往因一句着色而满篇生辉,人们称这些妙词妙句为“文眼”。由于欣赏角度的不同,这些文眼的内涵往往会呈现出它的多重性,而这些多重的差异性恰恰又体现了小说意蕴的丰富性,而要发现这种差异以体验其丰富,就需要欣赏者的思维具备迅速转换跳跃的能力,亦即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在小说教学中,固然有因浮光掠影而未识文眼的情况,但更多的是由于思维的刻板呆滞而对文眼或视而不见,或“食而不化”。它轻则使学生学来索然寡味,重则抑制阻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教师本身的思维具有灵活性,而且要求教师以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来训练和造就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祝福》中的祥林嫂反复唠叨的“我真傻,真的——”、《药》中的夏瑜在狱中还一再强调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不停地说“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等等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既平白如话,且寥寥数字,却引领我们走进了人物的精神家园,解读其灵魂深处的核心机密。也许我们在梳理纷繁的情节中会迷失方向,然而在人物的话语世界里,只要抓住其灵魂性言语,并且把握住其多重内涵的核心意义来引导学生,就可以纲举目张、一剑封喉,这就是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对“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一句的鉴赏,正面分析可以看出夏瑜的民本思想是何等的超前,反过来分析则可见到封建独裁者是何等的专制!试想,若是由于思维的情性,仅局限于对该句的正面领悟,或者仅满足于对情节的提炼、对环境的分析,那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
当然,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敏锐性、发散性是密切相关的,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就必须长期进行综合性的思维训练,小说教学正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徐国芳,内蒙古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