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论大语文教学格局的创设
作者:陈丽婷
基于此点,语文学科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必须创设大语文格局,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铺平道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不少的教师对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有偏差,大多局限于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研讨,至今仍走不出文本设定的圈子,更为可怕的是许多教师一直在穿新鞋走老路,迈不开步伐,致使课程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就目前国内国际发展的形势而言,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则是大势所趋,笔者谨此浅谈些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注重外延,搭设交流研讨的平台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素质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共同体,而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依赖教师的点拔引导。千百年来,语文教学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今天我们已进入了开放的二十一世纪,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型的人才,语文教学更应走在开放的前列,不断引入时代的源头活水。
泉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是闽南金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目前有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300多万,这些侨胞又大多生活在东南亚诸国。随着近年来寻根热的兴起,泉州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日趋频繁,而且华语又成为不少国家的官方语言。为了学习华语,周边一些国家也邀请我国派员支教,我市已先后派出两批人员赴菲律宾支教就是佐证。因此,语文教学交流研讨不能只局限于国内,而缺乏地区间、国际间的交流。
鉴此,我们应该打消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认为只有自然科学,尤其是尖端项目才需要交流。其实,语言教学有其共性,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语言都存在着阅读和写作的问题,也都有听说和思维训练的问题。可是我们与“外面的世界”交流少之又少。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外延,尤其是与周遍的国家搭设交流研讨的平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语文教学的改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上与之展开交流,从异国的教材安排、教法改革、学法研究、考试评估吸取养料。
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泰国、缅甸、韩国等,鉴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所在华侨的众多,都有迫切与我国进行语言交流的愿望,而大陆推行港、澳、台学生到内地读书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的政策,这些都为我国的语文教学交流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菲律宾华侨陈永栽先生曾资助华裔青少年到国内学习“母语”,至今已有好几批了,其场景令人激动不已。)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如果把眼光盯在国内,而不注意与地区间、国际间的交流,那么有一天我们可能就会落后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因此,创设大语文格局,广泛地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研讨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之路。
二、开拓知识领域,鼓励求异创新
语文教学与国际接轨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鼓励求异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要注意吸收国外的教学经验,日本在作文评改方式上的“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美国在阅读训练中注重效率,“有一套定量的测定阅读效率的方法”;英国的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德国则侧重作文的实用性和系列训练;加拿大重视听说训练;新加坡华语教材注重口头作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研究国外的教学动态,然后才有可能为学生开拓知识领域扫清学习上的障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有了广博的知识,才有了学生知识的继承,才能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善于发掘文本中的闪光点,学好范文,又要拓宽阅读面,如古今诗词文赋,中外名篇名著,把它们与课文作纵向横向对比,感受文学作品的历史继承与创新,同时添加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有新知识的科技小品、新观点的杂感随笔、新体会的真情美文,感受时代的创新节奏,以触发创新思维。
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就便于发观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对比,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要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一战略任务服务。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性,而创新思维则是各个民族发展的交汇点。当然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求同思维则不利于继承前人的经验。但是一味地强调求同思维而疏于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无所谓“创新”。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架,鼓励学生多发问、特别是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理论、观点,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探求多种的答案,寻求角度迥异的途径,不强求完全同意的答案。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并不是单一地依靠求异这一形式,还必须依靠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几种思维交叉、重叠、统一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地灵活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世界民族文化的主流之中。
三、拓宽课外阅读渠道,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阔眼界,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能教人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的觉醒。”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
然而就目前青少年的阅读状况观之,事实不容客观。为什么呢?原因在于部分家长和教师看到社会上有一些不健康的书刊流行,就一味地把课外阅读书刊视为毒蛇猛兽,严禁涉猎,致使不少的青少年没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一看到书就皱眉头。另外,个别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差,凭兴趣看书,而这些书大部分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无关,甚至是宣扬无聊、迷信、凶杀、色情等方面的内容,因而遭到教师的封杀。教师又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从而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越来越窄。
关于课外阅读,鲁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要博览群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多种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翻开历史,古今中外,凡事业大有作为的人都十分注重并得益于课外阅读。
文学大师曹雪芹生活在封建时代,其所著的不朽名著《红楼梦》,它以爱情故事为中心,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奢糜丑恶。文中把有关农学、医药学、公关语言学之类的学问融汇成一体,成为一部现代式的大百科全书。曹雪芹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如此绝世佳作,绝对是与曹雪芹的课外阅读分不开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开国元勋毛泽东、文学巨匠高尔基等,他们渊博的知识,高深的造诣和取得辉煌的成就,无不与博览群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看来,课外阅读对于启迪塑造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往以及外交往来,引导学生如何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语文的知识素养则是语文教师必须勇于担当的神圣职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