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5期

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绝望美学

作者:叶朝红 刘伟成




  第三,鲁迅以“走”的姿态来面对绝望。他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然而要怎样才能“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呢?鲁迅给出的答案是反抗。也就是“反抗绝望”的哲学。小说《故乡》中也表达了“走”的人生哲学,“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就是一切,“走”就是一切,“绝望”在其中,“得救”也在其中。因此鲁迅以“走”的人生原则,使他超越了“乐观——悲观”、“希望——绝望”、“虚无——实有”之间执其一端的人生态度,而达到了更为深刻的层次,也就是以“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的深层次内涵。
  
  三、绝望的美学
  
  鲁迅以其“绝望”在小说中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绝望的美学首先体现在他“含泪的笑”的语言风格上。鲁迅因为绝望所以有泪,然而他的绝望又绝不是悲观,他始终在绝望中昂起头,所以在含泪的语言中又夹杂着坚韧的笑。含泪的笑成了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无论是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还是阿Q临刑前见到吴妈的所思所想,还是祥林嫂的阿毛故事的反复,无不让人忍俊难禁。但笑过之后是浸入骨髓的寒意,是对人物长久的悲怜。这正是鲁迅含泪的笑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的情感撞击和阅读体验。
  鲁迅绝望的美学也体现在他“难以言说的情感之中”。鲁迅的“绝望”决不是对一物一事而言,而是上升为生命存在价值的思索。体现在小说中就是情感十分丰富深刻。读《故乡》一文,可以体会到鲁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无尽的眷念。然而,当他真正到故乡时,一切又都幻灭了,“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呵!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悲凉、苍茫、失落,多种情感在小说中滚动,以致一下子陷入失语。鲁迅的小说在批判的总体价值下面,涌动着丰富的深沉的多样的情感,这是鲁迅“绝望美学”的又一成就。
  鲁迅成功塑造了一批独特的人物典型,这是鲁迅绝望美学的又一成就。鲁迅小说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是熟睡者形象,主要是农民和旧知识分子这个群体,鲁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揭示了中国农民及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命运。二是彷徨者形象,主要是新式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他们从熟睡中醒来,彷徨于歧路,“承受着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三是抗争者形象,主要是五四后的先驱者这个群体,他们为了民众的幸福承受着苦难,甚至流血牺牲,但他们的一切行为并不如先驱者所期望的那样有益于社会,相反却遭受着被遗忘、被背叛、被误解、被伤害的命运。鲁迅通过塑造这三类形象,实际上完成了对当时中国主要社会力量的分析。通过这个分析,鲁迅清醒地认识到,这三种力量都无法完成改革中国现实的使命。鲁迅一下子陷入了彷徨,失去了方向感。因此鲁迅所有小说创作中,仅仅只是指明了社会的病苦,而至于怎样去治疗这个病苦,鲁迅始终没能给出答案。绝望也便油然而生。但鲁迅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在“无所希望中得救”,坚持要向前走,至于是坟还是花园,他也不清楚,也就是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
  诗意的创造,也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因为绝望的人生态度,因此鲁迅比较一般的作家,他多出一个潜意识世界,梦的世界,使小说诗意浓郁,显示出强烈的抒情性。在所有33篇小说中,12篇出现了“月夜”意象,超过了全部小说的三分之一。其中《呐喊》占6篇,《彷徨》和《故事新编》各占了3篇,而且在有的作品中,如《社戏》、《奔月》、《白光》等,月夜意象还出现不止一次。尤其是在《白光》中,“月光”给小说披上了一层朦胧迷离的氛围,正与小说人物的思想精神状态相吻合,而且“月光”还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水的诗意随同月光,在小说字里行间流动。他利用诗意的情感性、氛围性、象征性和多义性,创造他的小说美学。
  鲁迅绝望的美学还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模式上。在“看/被看”模式中,一些人性中很美好的东西,如同情与怜悯,都被稀释,被消融,变得毫无价值。一些人性中很崇高的东西,如牺牲、奉献、反抗,也显得十分滑稽,而变成一切毫无意义的闹剧。剩下的只是人性的麻木与残忍。我们可以从中深刻地体验到叙事者悲悯、愤激、绝望的情感。在“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中,叙事者因为希望而“离去”,反映到鲁迅的人生实景中就是“走异地,逃异乡”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也因为希望而“归来”,叙事者无论是回故乡,还是回鲁镇,都是怀着乡土的梦想而“归来”的。但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梦想,于是叙事者再度远走。因此“再离去”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苍凉。“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实际上完成了叙事者的希望——失望——绝望的心路历程的表达。也正如钱理群所言,“这不是纯粹的结构技巧,而是内蕴着‘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和他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叶朝红,湖北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讲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伟成,现供职于湖北沙洋监狱管理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