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3期

论金圣叹的“拟史批评”观

作者:张 琴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对金圣叹的“拟史批评”观作了一个扼要的勾勒。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什么是“拟史批评”最终作一个界定。
  “拟史批评”可以相对于“史传批评”言。对于后者,方略可能是致力于考究史传与历史事实的相符程度,以历史事实为史传匡谬,这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工作;而“拟史批评”,顾名思义,是仿拟“史传批评”,它把史传的原则、义例等引入文学批评领域,以之为参照系统,对文学作品作出类似的或对立的考察和评判。金圣叹的批评策略是典型的“拟史批评”。
  这种方法归根结底,聚焦于一个问题,那就是:小说与史传何以会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首先,恰如前面所讲,小说要以攀附史传来自高身价。“小道”、“末技”观念直至金圣叹依然存在,我们可以想见小说地位的历来之低。而史传则不同,“史”仅次于“经”,地位尊贵。那么,攀上史传这门亲,小说地位遂自然得到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当然,在传统社会雅俗等级森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尊卑悬殊的情况下,藉史以自高小说之身价,也是批评家无可奈何的选择。
  其次,史传本身所包含的小说因素对小说创作影响很大,而小说家对史传从思想内容到形式技巧加以模仿、借鉴,使小说与史传建立起诸多的血缘关系。还如《史记》,历有学者指出其虚构、细节描写、民间传说色彩等小说因素特点,以至清人冯班嘲讽说:“今人看《史记》,只看得太史公文集,不曾读史。”(《钝吟杂录》)金圣叹显然亦是“只看得太史公文集”的人。于是,他多以司马迁的史传原则和义例去观照小说,有意无意地开创了一种“拟史批评”的批评模式。
  再次,众所周知,小说批评较为晚起,且长期得不到重视,造成理论贫乏、方法匮缺,常常需要从其他领域汲取养分,包括对史传理论的借鉴。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对《史记》的认真借鉴。
  客观地讲,对小说与史传的亲密关系的意识,给金圣叹的“拟史批评”既带去了光明,同时也带去了晦暗。通过揭示小说与史传诸多方面的异同,他较系统地发掘了《水浒传》丰富的文学价值,对小说的虚构特质与审美特征也有较深刻的认识。但由于过于强调小说与史传的共通性、一致性,忽视了两者的差异、分歧,一些分析有显生搬硬套,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则自相矛盾,难能自圆其说。但无论怎么说,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成就总体上是前“不能压其才”、后“不能掩其美”(邱炜爰《菽园赘谈》),其“拟史批评”的批评方法与批评精神,一直影响了几代人、几十代人。
  张琴,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