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3期

信息16则

作者:郑 焱等




  
  ●余华现场接受读者对《兄弟》的指责
   2005年,作家余华的《兄弟》上半部以40万册的发行量,创下了当年纯文学图书单本销量第一的纪录,《兄弟》的下半部推出后再掀销售旋风,目前两册累计发行量已达110万册。2006年11月30日,余华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和沪上众多专家一起探讨了这部自出版以来就备受争议的小说,面对褒扬和尖锐的指责,余华显得很温和。《兄弟》下部出版以来褒贬不一,这次的座谈会也同样,余华作为小说的作者却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很多时候都是面无表情,直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宏图对小说开批时才露出了点笑容。王宏图副教授开场时就不留任何余地,直截了当地说道:“我看了《兄弟》之后感到很愤怒,因为我觉得我的审美尊严受到了侮辱”。王宏图表示,《兄弟》的许多描写超过了他对于审美的底线。他说,余华早期的作品是带有卡夫卡式的荒诞性,而《兄弟》并不完全这个样子。“上半部还可以,因为对于“文革”的描写大致都很雷同,而下半部我看了很愤怒。余华本身并不善于写女性角色,而且中国近20年来的确变化太快了,余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这些就体现在小说中”。而一位复旦大学研究比较文学的硕士生则提出了与王宏图不同的意见,她认为余华笔下的李光头是一个经典,她说:“李光头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好男儿’。他会用车拖着母亲去上坟,表现出他的孝;他不畏惧失败,即使挨饿也要不断地向人生挑战;同时他也是个懂得有恩必报的人,所以李光头是一个值得阐述的人。虽然余华并不善于写女性,但这没有什么问题”。(洪鸣摘编)
  
  ●虹影新作《上海魔术师》行将问世
  蛰伏两年之后,“罗马文学奖”得主、女作家虹影将于12月初推出其最新长篇小说《上海魔术师》。新作仍以旧上海为背景,但虹影一改往日作品中凄楚与不完美的结局,讲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情感故事。据了解,小说描述了在1945年—1948年的上海大世界里,流浪的犹太人“所罗门王”和他收养的中国孩子“加里王子”,遇到古灵精怪的杂技女孩兰胡儿和她的杂耍班子时所发生的故事。为了再现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各种语言、文化交融的特点,虹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风格——“大世界杂语”,“我让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各说各的语言,各想各的语言,各用各的语言叙述故事。”著名作家苏童将该书称为“一本奇诡莫测的小说”。(洪鸣摘编)
  
  ●柏杨小说《旷野》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
  柏杨小说《旷野》将在大陆以图书、影视剧等方式正式面世。11月29日,来京为柏杨处理事务的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告诉记者,柏杨先生虽然病重,但目前病情稳定。不过,与柏杨正常沟通已经不太容易了。她告诉记者,11月27日,她已经与相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就柏杨长篇小说《旷野》的影视剧版权举行了签字仪式。投资方认为,这是一部台湾版《围城》。这也是柏杨作品第一次以影视的角度进入大陆。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将在明年下半年推出《柏杨小说精选集》1-5卷,其中《旷野》将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张香华说,柏杨的杂文和历史作品在大陆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其实柏杨的创作是从小说开始的。柏杨作品的大陆出版策划人朱洪海说,柏杨凭借小说的知名度,成为当时台湾的明星作家。据张香华介绍,由柏杨捐赠给现代文学馆的57箱手稿、书信、书桌椅、笔、镇纸等已从台湾运抵天津,此次她专程赶到北京,清点这些柏杨的人生经历。(洪鸣摘编)
  
  外国文苑
  
  ●《静静的顿河》手稿影印本问世
   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手稿影印本12月初在俄罗斯科学院举行了首发式,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大历史谜案就此彻底结案。此书由莫斯科作家出版社根据1999年末找到的小说手稿制作。总共885页的手稿除一小部分是肖洛霍夫妻子抄写的之外,其余605页都是作家的真迹,均没有誊写过。手稿影印本还收入了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为小说所做的详尽注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反映了十月革命时期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思想。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小说第一部刚面世不久,围绕其著作权就产生了争议。1929年,苏联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此事,经过严格审查之后,专家们一致认定《静静的顿河》当属肖洛霍夫所作。70年代,西方出现的《湍急的〈静静的顿河〉》一书使得当初未彻底平息的小说著作权之争变得扑朔迷离。由于找不到这部作品的手稿,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著作权的归属始终存有争议。90年代末,经过长期寻找,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专家终于在肖洛霍夫的密友库达绍夫后代之处发现了该书手稿,专家在严格鉴定之后确认了手稿的真实性。(洪鸣摘编)
  
  ●30卷《索尔仁尼琴全集》开始出版
   2006年11月,时代出版社在莫斯科举行了索尔仁尼琴30卷本全集中的第一、第七和第八卷的首发式。该全集将囊括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各类作品,既有《第一圈》、《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等小说,也有《牛犊顶橡树》和《同行两百年》等自传、史学和政论作品,还有之前的各种文集都未收入的演讲和发言的整理稿。时代出版社将在2010年之前出齐全部30卷。据悉,不按作品完成的时间顺序出版,而把收入《红轮》第一、二部的第七和第八卷,与由数篇作家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组成的第一卷同时推出,是索尔仁尼琴本人的决定,他想藉此强调自己对《红轮》这部作品的重视。索尔仁尼琴此前曾表示,他一辈子都在研究20世纪初期,特别是1917年革命之前那一阶段的俄国历史,而史诗性作品《红轮》着力刻画的正是这个转折时期。同时,在全集即将出版的其它卷中还会首次公开索尔仁尼琴在创作《红轮》期间写下的日记。12月11日,索尔仁尼琴这位当代俄罗斯文化界的泰斗将迎来88岁的生日。在数年的创作生涯中,索尔仁尼琴本着“不歪曲事实、传达历史真相”的信条,创作出了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1974年,作家被驱逐出苏联,其作品在苏联也长期被禁。上个世纪80年代,索尔仁尼琴的20卷本文集首次在法国巴黎用俄文出版。1989年,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苏联解禁。1994年,他回到俄罗斯定居。(洪鸣摘编)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伊文被指控抄袭
  英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抄袭指控。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伊文(Ian Mc Ewan,一译麦克尤恩)2001年的畅销小说《赎罪》(Atonement),被指与一本30年前出版的回忆录有多处雷同。露茜拉·安德鲁斯(Lucilla Andrews)的《没有时间去浪漫》(No Time for Romance)出版于1977年,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在伦敦一家医院内的护士经历。《赎罪》主人公的背景与前者完全相同,不仅如此,她们都曾因为长癣而抹了紫药水,也都被责令洗去脸上的血渍,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安德鲁斯女士已于今年10月去世,终年86岁。她生前写有35部爱情小说,并被《卫报》称为“医院小说的旗手”。去世前一年,已有人将两书之间的雷同说与她听,但她不想为难麦克伊文,遂不事声张。但好事女记者朱丽娅·朗顿(Julia Langdon)得知此事,将两书加以比对,并于11月25日在《星期日邮报》刊文曝光,终于酿成事端。58岁的麦克伊文迅速做出回应,26日即投书《卫报》,否认抄袭,仅称从安德鲁斯处得到“灵感”。在接受《纽约时报》的电话采访时,麦克伊文又称,公众对两书某些句子和段落之间的相似之处大惊小怪,实在让他非常吃惊。(郑焱摘编)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