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4期

文学阅读欣赏要注重的三种意识

作者:帅 丹




  
  三、文学欣赏中表现意识的张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天生就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它是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且会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发展。表现欲是人的基本欲望,是个性突出、有生命力的表现。
  每个人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来自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及自己生存的环境等多种渠道,它们冲击、控制着人们的头脑并通过中枢神经以记忆的方式将这些信息贮存起来,积累到一定程度,获得某种“表现”契机(如文学、音乐、美术等)时,自然融合成为极具个性的“表现”。
  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这种与生俱来的“表现意识”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学生常会采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表现。所以,教师对“表现意识”的体认和把握,有助于开启学生的视界,进而拓展文学欣赏空间。首先,教师肯定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能力,有效捕捉每个学生展开“表现”的自信力。其次,教师及时解析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帮助他们更深入理解体会文学作品的内蕴。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向导”作用,启发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和思辩力。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中人”别里科夫是个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与周围一切事物敌对的虚伪守旧的卫道士。“别里科夫”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别里科夫是个老师, 这样的情节和环境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这样,我设计了本课的切入点:假设你是别里科夫老师的学生,请你为别里科夫老师致悼词。
  略举两例:(1)仿写型。有的学生仿造学过的诗歌、散文等,写了这样的悼词:“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你喃喃地 喃喃地说/‘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你的雨伞/你的雨鞋/就是你毕生追逐的‘套子’/它给你安全 它让你安心……”
  (2)创新型。有的学生试着为别里科夫拟挽联,如:a.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b.乱子千万不要出,单车更加不能骑;c.别为别里科夫祭酒,可为柯瓦连科庆功;d.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e.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这节课,因为有这样一个活动的设置,就由单纯的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演化成塑造“我”心中的别里科夫,学生会自觉调动头脑中已有的各方面储备,充分发挥创造力,创作独具个性的悼词。伴随悼词、挽联的完成,学生不仅了解了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到阅读小说,要做到“设身处地”,才会“意味深长”。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强调感悟的重要性,“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其中“信心”二字的重要,给自己信心,给学生信心,给自己相信学生的信心,挖掘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可穷尽的”“可能性”,文学欣赏也就有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互相推动的空间。
  帅丹,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