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者:汪保忠
一、语文教学的随意性。语文教学过于实际,生吞活剥、非常急功近利,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考的范围多大、篇目多少,我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多少。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被有的教师随意处理,你不考我就不讲。当然,语文教师有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权利,但是一切以考试为指归,那方向就发生了偏离。素质教育提倡个性化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思辨、去描绘,潜移默化。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而转,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水平,随意填灌。用随意编造的习题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苦不堪言,疲于应付。面对新课程,都无太多的激情与欢娱,只是“无边光景一时新”。
二、语文教学的无效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逐渐成熟、发展起来的,还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语文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造成语文教学的无效性。这个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讲,语文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如倪文锦教授总结的那样: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言语实践能力。[3]
从微观层面讲,由于过于注重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许多语文教学内容不切合今天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学生的身心健康顺利发展受到抑制。今天以积极的眼光来看,以往过多的政治领袖讲话、以成人眼光俯视世界的文章在现行教材中有所改观,目前更多的是具有人文情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
在中观层面,即一般意义上,语文教育的无效性表现为价值追求上,较少关注人的生命意义。按照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4]但目前的语文教学更像一种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你追我赶,塞满了升学主义的无奈拼搏和硝烟弥漫的火药味。这就造成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困难,语文教学空间纷纷失范,导致学生性格孤独、撒谎、冲动、暴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语文课堂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语文教学的盲目性。随着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它所依存和寄生的社会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莫名的裂变:物欲高扬、精神被物化,文本的价值漂移,思想价值迷失。经典文本被反复戏说,面目全非。同时,目前的信息时代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由清晰而模糊,二者相互渗透。如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品《红楼》,网络连接了千家万户,鼠标轻轻一点,听别人解读比阅读原著舒服便捷得多。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力求使语文教学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烦琐、重复、费时费力的机械训练。到了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基本是题海战术。16世纪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说过:“我们的语言能力不是靠学习规则,……靠大量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获得”。[5]而我们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使语文教学已经达到“饮鸠止渴”的程度。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探索者曾经有一个美好幻梦——即总想走出一条所谓的科学化理科化的捷径,但没曾料到,结果却使语文教学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歧路。
四、语文教学的“窄化”。学生被固定在教室里,限制在语文课本中,基本与外界隔绝。学生和语文教师不能进行精神对话和交流,造成严重阻隔。在这里,阻隔是一种差距,主要是师生双方的隔膜、差距,或难以融合不易接触不便交流的现象。[6]这也是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的极大讽刺,对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是非常不利的。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他把野外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学生从中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获得生活经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同时,学生阅读量太少,没有时间读书,哪里还谈得上鉴赏、体味和“涵咏”?特别是文学教学,本就是人生体验,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无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逐渐使语文教学变成教师的一个人孤芳自赏的舞台。由于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新激活学生封存的思维,使他们敞开心胸,放飞理想和学习的激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教学如此偏执、如此迷误?笔者尝试做以下分析。
一、理论研究滞后。目前对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语文学科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在相当多的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所开课程只有一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或《语文教育学》,甚至还逐渐被边缘化。如何使语文课程结构有利于师生创造性地阅读,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适应我国国情,继承和发展我国母语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现代化,这些理论界都不能予以清楚的界说。总之,对已历百年风雨、曲曲折折的语文教学实践,由于诸多问题仍不明朗,很可能导致语文学科的地位发生偏移和倾斜,前几年的语文课程性质之争只是这一问题的侧面反映。比如说,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语言,而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文学教育为主,莫衷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的贫乏,导致理论不能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实践的徘徊不前,甚至开历史的倒车。
二、重标新立异,轻踏实研究。由于心态浮燥、急功近利,语文教学教研人员,很少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学实验,总是想追求轰动效应、一夜成名。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人云亦云,很少独立思考。务虚不务实,不少人的力气大都用在名目的翻新上,追求这个模式、那个方法,形式主义满天飞。虽然有一些理论探索,但因为可操作性不强,而不能给老师以切实的帮助。虽然有一些教学改革,但因为再现性差,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各种花样翻新的语文教育新思维,往往如过眼烟云,并没有在人们心中留下过多的印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过境迁,往往烟消云散。由于缺乏科学的跟踪调查,导致语文教学许多该清楚的问题不清楚,比如小学、初中、高中各个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层级差异是什么,该小学讲的语文基础知识,初中在讲,甚至高中还仍然在重复,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和能力层次分布研究。
三、语文教学缺乏个性。社会由一元向多元过渡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今天崇尚个性价值的时代,个性需要成了人们选择的主要依据。学生个性丰富、绚烂多彩,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然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恰恰被固定成为一元的。语文教材的一元化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句美丽而动人的谎言,可否试行语文课程超市?教学方法的一元化在今天有新的发展: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固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板书“不着一字”,是否在教学效果上“尽得风流”?解读方式的一元化使原本生动活泼、灵韵飞动的名篇佳句不得不按既定的模式强求索解;话语形式的一元化:用规范划一的话语形式来定框框,使得我们学生的说话呈现一种形式,套话连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