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说明文课程内容的构建探析

作者:邓娓娓




  当前的阅读教学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存在一些不良倾向,诸如肢解课文、教师中心等问题;随着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整体感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已深入课堂。
  但是,这种整体感知的方式是否适宜于所有文体呢?我以为不尽然。比如说明文阅读教学,由于对它的不恰当定位,过去教学抓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现在,则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联想、发现,或者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科技宣传课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其核心问题是缺乏恰当的说明文课程内容构建,过去没有恰当的说明文课程内容,说明文的教学错位,现在有较明确的课程目标,却仍没有合宜的课程内容来支撑目标,造成缺位。
  为了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对说明文阅读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科学的说明文课程内容,成为当务之急。笔者不避浅陋,从说明文的本体论认识,课程标准中涉及到有关说明文的目标,对过去说明文教学的反思及说明文课程内容的构建,结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我们之所以要分析说明文本体,这是由教材的“文选型”特点决定的。
  正常的思路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一线贯之,此处的教材内容应该是能够实现课程内容的已经处理好的可用的现成的可用来教学的内容,相当于我们的教案。现实是我们的教材只有选文,对它如何处理,进而构建能够达成课程内容的教学内容,只有靠教师的经验,却没有科学的依据,造成了说明文教学的混乱。然而现实状况是我们必须依靠教材,因此,分析说明文本体,认清说明文“是什么”,然后构建适宜由说明文达成课程目标的课程内容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教材中的课文,按照表达方式,一般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之所以有这样的分类,是因为它们反映客观世界的对象不同。记叙文、议论文多反映人的主观情感世界,记叙文以情感人,议论文以理服人兼有情感的渗透;说明文则反映客观世界,重在介绍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什么,或者解说一种事理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以知明人。记叙文属于文学文本,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此类文本的阅读,“应当以‘意义’构建为主,即主要借助自己对外部世界和全部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积淀而成的‘前理解’,将文学作品世界转换为读者对世界生活的再认识、再体验、再感受。这样的过程主要是‘审美’[1]。”说明文属于科学文本,思维方式以逻辑思维为主,此类文本的阅读,“应以‘原意’追索为主,领会作者‘求真’过程中的审美情怀和文本自身的审美品格则属其次。为了追索‘原意’,即弄明白作者凭借科学语言所要陈述、阐明和张扬的事实、道理的主张,就有必要排除阻碍追索‘原意’的‘先见’与‘偏见’,以‘静虚’的心态,去接受作者通过文本传递的信息[2]。”当然,并不是说“科学文本”和“文学文本”是决然分开的,而是可以有一定的渗透。这是由语言的双重性决定的,“日常语言不仅是有概念的特征和意义,而且具有直觉的特征和意义。日常用语的概念性质使语言具有‘澄明’的一面,与科学思维密切相关,日常用语的直觉性使语言变得‘模糊’而独特,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3]。”而语言反映的世界,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却又与人的主体意识无法分离而不再是“纯”客观存在。说明文就是处在科学文本一方,而并不是纯科学文本的一种文本,它主要显示出科学文本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我们对说明文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以此作为基础的认识。比如人教版《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融科学性、知识性与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文前诗歌有优美的意境,关于牛郎星、织女星的东西方传说充满了浪漫色彩,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介绍的天文学知识,则是典型的科学文本,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文末引申包含了人和宇宙关系的哲理思考,表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以上的认识是我们构建其课程内容的认识基础。
  
  二
  
  课程标准中适宜在说明文中达成的课程目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此目标是所有文本学习的基本理念,除此以外,涉及说明文的课程目标还有以下内容。“前言”部分提到的“科学素养”、“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提到的“发展思维”,“总目标”第四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学段目标“阅读”第6条“阅读说明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阅读”第9条“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我们对上述目标加以梳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2、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
  3、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一种理念,融合在以上几点中,不再单独列出。
  
  三
  
  明确了说明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后,接下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根据以上目标结合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构建合宜的课程内容,欲构建新的课程内容必须对过去的说明文教学进行反思,除旧纳新,去掉那些不宜于达成目标的“垃圾知识”,引进新的“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将课程内容具体化,进而教学化,引入课堂,改进说明文教学。先说“除旧”。我们先前乃至当前进行的说明文教学中,多把教学精力放在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几个方面。下面以《中国石拱桥》为例作一分析,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㈠学生边读边列出本文的提纲,最后教师小结为:①石拱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
  ②举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③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飞跃发展。
  ㈡简析第一部分:学生找有关石拱桥特点的词语,教师归纳:作者借神话传说和诗人的赞颂,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石拱桥的美。“就像虹”、“是卧虹”、“飞虹”……反复比喻,就把它的美的造型写出来了。
  ㈢重点分析第二部分:
  1、师生先共同分析赵州桥的特点,明确:以赵州桥为例,是为了说明石拱桥是“惊人的杰作”。突出它的修建年代之古,使用时间之长,是为了紧扣“惊人的杰作”。
  2、师生共同分析卢沟桥的特点,明确:卢沟桥的特点是:①历史悠久②设计奇特,结构坚固③形式优美
  3、小结: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三、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㈠学生在文中找出说明方法,
  ㈡师生交流,明确:①比喻,使说明更生动形象②作诠释,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③列数字,使说明更准确、具体。
  四、理解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师生共同圈画、分析,明确:①大约、可能、最、几乎等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②文章或引用古籍,或使用比喻等,语言生动形象。
  五、分析我国石拱桥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前景
  学生概括后教师明确:①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我们应以此为自豪。②解放后,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