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写作教学中的奥妙
作者:常小鸣
三、选材呼唤与内容相协调的新形式。
在学生初学写作时,可以主要靠材料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因素让作文有明显的起色;当学生作文达到一定水平时,教师就要向他们提出新要求:我们不能依赖材料自身的形式因素,而应在对材料充分审视后,把握住材料的特点,找到一个与手中材料相适应的形式,进行较充分的艺术加工,将内容与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和谐的有机的整体,使作文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
学生是初学写作者,缺少解决作文形式问题的经验与感受,当他们找到一块材料后,对“这块材料有什么特点”,“适合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等问题,他们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在实践中我发现,解决此类问题不能单纯用推理、判断、证明、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往往较多地依靠学生联想、类比、领悟等综合性能力。在帮助学生为内容找到合适的形式时,教师的分析固然是重要的,但必须要言不烦,切中肯綮、击中要害,而且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的不是教师的分析,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与感受,对“内容与形式如何统一”形成深刻的印象和感觉;经过多次从具体到抽象,从事例到分析的实践和训练后,作文内容与形式如何统一的问题获得较好的解决。
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材料:有一个生产队长,某天晚上趁人不注意,打开生产队仓库,私自弄出一盆面粉,在厨房里做面条吃。不巧这事被知青小王看见了,小王上前质问:“你为什么私吃生产队的粮食?”队长根本不理他,等到吃饱喝足,队长说:“你们整天说听组织的话,今天组织就吃了一碗面,你们就气不服,你们根本不把组织当成个组织!”
举出这个例子后,我问学生,“你们看,像这样的材料,用什么形式能较好地表现它的主题?”有学生说可以用小说形式,有学生说可以用诗的形式,也有学生说可以用散文形式等等;于是我抓住这个例子给学生分析:如果用小说形式,这个材料内容太少,难以组织情节;而且细节太少,很难塑造人物形象;这个材料有较深刻的讽刺意味,比较幽默,但是内容较少,可描写的空间较小,因此用散文的形式也不太合适;这个材料客观性较强,叙事特征明显,不便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因此用诗的形式也不太合适;根据这个材料内容短少,讽刺意味和幽默感较强的特点,对此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增加叙事和描写的内容,突出强化材料本身的幽默感写成“诗坛幽默”较为合适。我给学生谈了我根据这个材料撰写“诗坛幽默”的过程和体会,我当时为什么选择“诗坛幽默”这种形式,我对材料进行了哪些加工,增加了什么,删去了什么,如何强化作品幽默感等等。我把自己撰写的“诗坛幽默”《组织》(此文发表在江苏作协刊物《扬子江诗刊》2002年第4期上)读给学生听,并做了分析和阐释。
学生普遍认为,这种从具体例子出发,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很好,大家明白了怎样从材料加工成作品,内容与形式应该如何统一;深深感受到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反作用,认识到形式和内容必须融为一体,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和系统。
我们不仅经常分析教师在写作时“如何处理材料”,如何“为内容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形式”等问题,我们还针对学生作文,具体分析如何为已有的材料找到合适的形式,这种面对面的分析指导,由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学生感受深刻,效果也十分显著。
例如,学生蔡霞从自己童年生活中找到一个材料,大意是,小时候自己打破了一个鸡蛋,当她告诉妈妈时,她妈妈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微笑着看着她。这个材料反映的主题是母爱。这个材料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呢?后来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大家认为这个材料内容较少,主观性较强,较有情感和韵味,因此比较适合用诗的形式来表达。
还有一些学生写《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采用的新闻综述的形式;后来经过分析指导,学生才搞明白,论述问题应选择议论文这种形式,议论文的逻辑关系是证明被证明的关系;新闻综述不能从理论上、逻辑上对问题进行论述,显然新闻综述不是与这个内容相适应的形式。
这种针对学生作文实际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不仅从理论上,也从实践上让学生对作文内容与形式如何统一有了直接的、明晰的、深切的理解和把握;选材不仅对作文内容有重要意义,材料自身有形式因素,同时选材也在呼唤与作文内容相统一的形式。这些问题真正解决了,才能写出文质并茂的文章来,也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怎么写”的问题。
因此,选材对学生写作文意义重大。指导学生选材,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常小鸣,女,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