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写作教学中的奥妙

作者:常小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固然,当下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是多角度的、多方位的,许多教师着重研究了作文教学的教学形式的改革,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习写作文;设置写作文的教学情境;作文的片断练习;作文训练量的增加;训练学生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也有教师研究如何批改作文,如师生互动批改作文;作文批改中的激励机制;有的教师联系“新课标”,研究作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如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等等。这些研究对推进作文教学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解决学生作文中的种种问题,提高作文质量,首先要搞清作文内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这可以让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抓住问题的关健,避免盲目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多年从事文学创作和写作教学实践,并将自身创作实践和学生作文实践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事实说明,写好作文关健在选材;指导学生学会选材应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选材可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作文中的“选材”,首先可以让学生作文有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有了较合适的材料,学生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将作文写出来,有话可说,言之有物,从而解决学生作文中的最大难题:“没有东西写”,为“写好作文”迈出最重要的一步。
  在作文中,“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作文内容与作文主题密切相关;没有丰富的内容,主题则无从表现;如果作文内容空泛,肤浅,却要想作文表现出深刻的主题则是无嵇之谈。有了丰富、新颖、有意义、有情味的内容,主题就会在展示内容时显现出来;内容和主题的问题解决了,作文就会有较高的质量。
  通常所说的写作文要确立“主旨”、“立主脑”,实际讲的都是作文主题的确立;如果没有材料,就无法从材料中选择内容,也无法从内容中归纳出中心与内涵,那么要作文的“主题明确”、让“内容围绕主题”就成了空话。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写作文要有创意和新意,如果材料不新,事件、过程、人物落入窠臼,内容就有可能与他人作文重复与雷同,就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作文内容和主题一旦较为陈旧,整个作文就失去了新意和原创。
  写作文是思维训练,寻找有新意,有份量的材料,这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较强的分析与鉴别能力,联想与领悟的能力,这才有可能从大千世界中寻找到不同一般、有特色、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每找到这样一个材料,人的思维就经受了全面深刻的训练,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样多次的强化的训练中逐步形成起来。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并不懂得多少写作技巧,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好的材料,因此弥补了技巧的不是,从而写出好作品来。
  例如高玉宝、陈登科、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作家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写作技巧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但是,他们有生活,有对生活的感受,有较大的生活密度,也就是解决了材料问题,因此他们照样可以写出好作品来。作家陈登科第一次发表在《盐阜大众报》的战地新闻只有四百多字,其中还有二十几个错别字,但这是从血与火、生与死的战场上取得的材料,饱含作者激扬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他根据材料按当时战况如实叙写,就写成一篇激动人心的好文章。
  这个例子从正面反映材料对写出好作品的重要意义。再从反面的例子看,譬如鲁迅,属文坛大家,创作高手,堪称“大手笔”,他对作品形式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鲁迅有一次想写一部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可是因为没有材料,迟迟无法动笔;尽管他掌握了高超的写作技巧,最后也还是因为解决不了材料的难题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只好放弃。可见,无论写作品或是写作文,材料都是第一要义。
  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里,发表作文的学生较多;在我教过的2000名学生中,发表的作文就有300多篇,其中还有少数民族学员;发表文章最多的学生是薛玲,她在校期间一人就发表了22篇作文,十九岁就考进了《扬子江晚报》,成为正式记者。对这个现象,我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经历了“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我深知研究这个问题的难度,因为发现问题已经很难,要想搞个中原委,或要想分析它,证明它则更加不易。在人类历史上,前人发现的问题,历经几百年,上千年自然无法证明清楚的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其中数学名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便是典型一例。笔者经过反复实践,不断分析,多次验证,这才搞清其实奥秘就在“选材”,只要找到好的材料,文章内容就会有深度,有创意,主题一般不会流于肤浅,这就使文章取得初步的成功,在此基础上,再用写作“亚理论”对学生作文加以指导,作文因之可以提高几个档次,这就是我班学生发表作文较多、学生作文总体水平较高的原因。因此,“选材”是写作文的关健一步,应当引起作文指导教师的高度关注。
  
  二、“选材”可以部分地解决作文“怎么写”的难题。
  
  除了“写什么”,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写”,“不会写”,这个“怎么写”一般指文章文体特点的把握,文章结构的安排,文章如何下笔,如何展开,如何收尾,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等等,总的说来,“怎么写”应该是文章形式的问题、方法的问题。
  作文形式的问题,除了有专门的方法、技巧需要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外,材料本身初步具备了形式的某些基本要素。
  作文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作用于内容,把内容表现得更加完美、更加充分。比如写作技巧“悬念”,它可以把内容表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如果该用“悬念”时而没用,那效果就大不一样;又如“比兴”,如果根据内容需要恰当地运用了“比兴”,那就会使内容有意境、有韵味、有美感,让人读完作文得到美的享受。
  衡量一个材料是不是好材料,就要看这个材料是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还要看这个材料是否提供了表现内容的形式要素,如果这个材料内容、形式两因素兼备,那这个材料就是好材料。
  例如我班学生杨荣写了一篇作文:《那天,班主任把我叫去》,主要写的是他初中时的班主任是他父亲,他父亲对其他同学十分宽容,对杨荣却非常严厉,杨荣觉得很委屈,有一天就偷了他父亲的打火机。第二天到了班上,有学生通知杨荣,班主任叫杨荣到办公室去一趟。杨荣一听吓坏了,在往办公室去的路上,他心里十分紧张,不知父亲会如何处置自己;走进办公室,他发现父亲桌上放着一根教鞭,杨荣吓得不知所措,以为父亲要打他,于是放声大哭;最后事件的结局是,班主任父亲找他,是给他买了一个学英语用的复读机。
  这篇作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是这个事件本身就有悬念、误会、对比等技巧因素,这些技巧因素使得全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一位性格内热外冷,感情深沉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吴薇同学的作文《高高的玉兰树》,写的是她家附近有一株高高的玉兰树,有一位邻居家的盲女孩经常在那玉兰树下练习唱歌,后来这位盲女孩经过刻苦训练,终于考上了音乐学院。(此文发表在《晓庄学院报》上)
  吴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在无形之中,这个材料本身有“比”的技巧,用玉兰树和那位盲姑娘高尚、纯洁的心灵、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做“比”,非常生动形象,有意境,给读者留下较强的审美感受。
  此类学生作文,大都写的是亲历亲见的真人真事,没有多少艺术加工,但因为选材好,不仅内容和主题较好,同时材料中蕴含的形式因素又把内容较好地表现出来,因而他们的作文获得了成功。
  不仅学生作文的状况如此,在中外文学史上,因选材好作品获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高玉宝》中的《半夜鸡叫》就是选材好的典型一例。《半夜鸡叫》写的是作者亲历的真人真是,没有多少艺术想象或艺术加工,联想、想象、变形、重组的成份并不多,由于作者对地主不择手段剥削穷人有着强烈的义愤,对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有着切身感受,加之这个材料本身就有悬念、心理活动等形式要素,就因为材料新,情感强烈,主题深刻,材料本身又有形式要素,因此虽然没有进行较多的艺术加工,却照样把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地主贪得无厌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