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信息17则

作者:舒 坦等




  
  
  
  
  
  
  
  
  
  
  新闻联播
  
  ●《当代世界文学》出“中国专刊”
  近日,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的世界文学类杂志《当代世界文学》推出了“中国当代文学专刊”,登载了食指和陈东东等诗人的作品以及张柠、张清华、张颐武等批评家的评论文章。《当代世界文学》于1927年创办,如今这个杂志社与北师大文学院以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为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其6月份的“中国当代文学专刊”还宣布将建立“纽曼中国当代文学奖”。该刊的推出也引发了作家、批评家们关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讨论。据俄克拉荷马大学委派的代表,汉学家Stalling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境遇:“美国读者已经品读过北岛、苏童、谭恩美的作品,残雪的作品在美国也越来越流行。”《当代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today)是英语世界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份世界文学杂志,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学者Roy TempleHouse在1927年创办,最初名为《海外书览》(BookAbroad),1977年改用今名。该杂志主要刊登当代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发表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报道学类图书出版及学术会议的信息等。鲁迅、丁玲、王家新、哈金等重要中国作家都有作品在该杂志上发表或受到评论。(舒坦摘编)
  
  ●苏童将与德国文学家互访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代表作家苏童和德国知名文学家米歇埃尔·罗斯博士,将作为两国代表互访两个半月。互访期间,两位作家将用笔记录下各自在对方城市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并不定期通过网络博客和两国报纸发表。据介绍,罗斯博士在南京期间,该市旅游局为他精心编排了“历史古都游、文化休闲游、度美食养游、民俗风情游”四大主题旅游线路,全面展现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城市风光,使他亲身探寻文化遗存,感受纯朴民风,体验旅游产品,领略城建风光,过足当“南京人”的瘾,让他把对南京的美好印象跃然于纸上,成为新时期的《马可波罗游记》,然后以德、中两种文字发布在网络博客上,中文译文会刊登在南京的报纸上,让南京市民也能欣赏到来自异国作家的文采。同时,南京市将在九月底举办两位作家的作品朗诵会,并筹划作品集结出版,使之成为继美国旅行作家骆一康(ROY KESEY)撰写《外国人看南京》一书的姊妹篇,以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名家的作品认识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王玲摘编)
  
  ●汉族最长民间史诗出版
  由一位闯关东的山东老人临终前讲述、历经3位整理者6年搜集、整理的长篇歌谣《王宝川下关东》一书,最近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近9000行的诗歌方式,讲述了清朝后期山东农民王宝川一家几代人闯关东、开发东北、抵抗侵略的艰难历程。有关专家称,《王宝川下关东》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汉族最长的一部民间史诗,是口头文学的重要文化遗产。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史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的《黑暗传》,被认为是汉族首部神话史诗,其长约5000行。而《王宝川下关东》全书近9000行,可以说是继《黑暗传》后汉族又一部民间史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王宝川下关东》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民间史诗,也是汉族迄今发现的最长的一部史诗。”他认为,这部史诗故事情节感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录了汉族闯关东的历史事件,以丰富的关东文化风情,饱含深情地表述了山东人开发东北、中原民族与东北民族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重要的口头文化遗产。(舒坦摘编)
  
  ●余华荣获杭州市授予的文艺突出贡献奖
  知名作家余华7月11日被杭州市授予“文艺突出贡献奖”。出生在杭州的余华于2005年加入杭州市文联,成为杭州市文联创研室专业作家。据悉,今年获得“第三届杭州市文艺突出贡献奖”的共有10人,均是近年来活跃于杭州文化领域、为杭州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佼佼者。其中包括铜雕大师朱炳仁、国家一级舞蹈演员金艳、国家一级导演展敏、知名编剧赵遵生等。据介绍,杭州市委、市政府将对获奖的10人予以每人2万元的奖励。(张丽摘编)
  
  作家声音
  
  ●林白称文学就是自言自语
  著名女作家林白近日做客“上海大学文学节”,与学子们展开交流。林白在演讲中一如她的小说,关注个人生活状态。在演讲中,林白表示,文学不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以言语表达的,“只有在黑暗中、于无声处,我才能与文学相逢。”林白说,文学就是一个人拉上窗帘在房间里自言自语,“作家的生活有时形同幽灵”。林白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我常常无法顺利地进入世俗生活,对大多数事情都缺乏兴趣。就连女人最喜欢的逛街购物,对我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开心的事情。”(王玲摘编)
  
  ●马原眼中的先锋作家
  作为1980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马原曾以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如今,作为同济大学文学院的教授,马原谈起先锋作家,仍有他的不同见解。他说:“我们现在都不算先锋文学,顶多算是后卫文学、守门员文学;韩寒、安妮宝贝他们也就是中场,先锋永远是最年轻的。”马原认为先锋文学只是理论家们的命名,而“其实我们都是截然不同的,只是在无情的历史之下,都被‘先锋’的大帽子扣住了。”谈到和自己同一时代的作家,马原明显充满感情。“我们都是在1980年代初就认识了。真的完全不一样,格非优雅、书卷气,是我们当中最有学养的一个;孙甘露的小说充满诗意,我曾经试过把他的小说随便摘下一段来,分一下行,就是一首诗;莫言则汪洋恣肆,一直很大气。就算是苏童和余华,都是江南才子,一个出生在苏州,一个生在海盐,两地相隔还不到一百公里,但是文风截然不同。苏童是温婉细腻,比女人还女人;余华则特别狠,早期的作品里不停地杀人,特别神经质。”(王玲摘编)
  
  ●王安忆称苏童写作有积养
  今年第六期《西部·华语文学》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在一篇《文学谈话录》中,用了较大篇幅谈到了她眼中的我国当代作家。她在谈到苏童时说,苏童的写作有一个积养,看了大量的小说,尤其是那些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因而他很会起小说名字,比如《妇女生活》,《红粉》,《园艺》等等。王安忆认为,苏童的小说起步较高,一开始就写得很好,同时写作质量一直稳定。“他最早的小说,也是追求古怪的、离奇的,后来越来越平实。这两年短篇也写得很好,我觉得他越来越好的地方,在于他已经不到怪的里面去找,他开始走到朴素的材料里面。如果把他的东西从时间排序上看,他有很大进步”。在她看来,“苏童也像迟子建一样,也是属于精力特别旺盛的。他会一直写下去,他可能会写出很差的东西,但并不妨碍他继续写出好东西”。(小墨摘编)
  
  ●张炜担心网络写作会让文学消亡
  著名作家张炜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网络写作是不同的写作,它也有它的优长。从古到今是否可以这样概括:工具变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灵便,文学作品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品质也在改变,但却不一定是越变越好了。其实文学写作无非是这样:用文字组成意趣,它一句话的巧妙,思想的深邃,着一字而牵连大局——这一切都得慢慢想才行,要一直想好了,再记下来。这个过程太快了不行。速度快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催促和破坏思想了。显而易见,现代写作工具的速度在催逼艺术,催逼它走向自己的反面,走向粗糙的艺术。实际上,许多古老的艺术门类就是这样,它一旦离开了对原有的生产方式的维护,背弃了这种方式,也就开始踏上了死亡的道路。它会慢慢消失。文学似乎仅仅是一种写在纸(竹简、帛)上的、一种语言的艺术,这个事实是有目共睹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出惊呼,说文学阅读正在被其它的方式所取代。他们这是在悲叹文学的命运,它极有可能迎来的最终的消亡。如果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没有了文字和语言的深刻感受,没有了关于它的快感,文字和语言就真的只能成为一种代码和符号,它在使用中也就与一般的现代传媒没有了根本的区别。既然没有区别了,文学又如何能够存在、如何具有存在的必要呢?(袁芳摘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