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作者:任晓红




  教学模式改革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努力探索开放环境下的、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鉴于电大教育的特殊性(生源、工学矛盾及开放教学方式等),本人认为构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模式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核心是在教学教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最终目标是不仅保证学生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各学科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以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一、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基础
  
  我在五年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进行文学课程的教学除了要以学习者学习基础与水平的衡量为基础外,还要打造以下三个方面的现行基础。
  1、明析课程标准
  这里说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有着内涵上的不同,是指学生自学知识的规范。具体地说传统的教学大纲只对老师教的内容进行了规范,而没有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实践进行规范。这种单向活动的教学大纲不能适应远程教学的“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学习的课程标准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交融一体,(1)学生所学知识深度与广度的规范;(2)多媒体课件匹配,外化形式及量的规范;(3)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形式及量的规范。如我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设计时,明确其课程标准是“能用简洁的文字概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能借助书本的学术观点;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理论评析具体文学现象、作品特色及作家风格。完成全部教材、网上资源的阅读与浏览,完成平时作业及实践性教学;完成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并从中受到文学氛围的熏陶。”经过实践,这种明晰规范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监控和评价,也有利于导学者因材施教。
  2、整合配套文字辅助教材
  目前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使用的文字教材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所使用的系列《专题研究》。面对学生学习基础与水平的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学习的客观现状,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主教材,要求学生配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已著)、《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如、李平著)为辅助教材,既弥补了学习者文学史知识的匮乏与不足,又有本可据,为文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奠定了知识的基础。
  3、营造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远程教育中,虽然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对分离,但学生学习的收益最终还是在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获得,面授教学可直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效果也较明显,但受时空因素制约,在开放教育背景下,更应重视网络环境下师生间的互动,可采用BBS、电话及E-mail等互动进行,也可利用班级网站与学生进行交流。在选择互动方式时,应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我们所选择的方式必须能保证互动在尽可能大的层面上展开。比如,如果大多数学生无法固定时间与教师交流,那么我就尽可能多地采取非实时交流的方式;如果学生所处的环境无法满足其上网需求,那么就尽可能地利用面授时间以及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诚信、友爱、严谨、认真的师生互动氛围焕发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自主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二、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措施)
  
  1、注重教学过程的引、讲、评、查
  “引、讲、评、查”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导学行为中重要的具体环节。
  “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文字主教材重难点的指示;是教师为学生浏览网上资源的点径;
  “讲”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重难点的讲解,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支持服务;
  “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监控上。这是抑制学生学习过程浮泛的不良倾向,为较高质量的自主化学习提供的保障;
  “查”是对学生自学过程的把关,是教师导学行为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监督与检查。
  在教师导学行为中以上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学习过程自始至终稳健前进。
  在导学过程中要抓住“引”,突出“讲”,捎带“评”,强化“查”。我在第一次导学活动中先提示与划出文字教材学习的重难点,点出学生需上网浏览的具体课件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讨论区的位置,出示实践性教学的具体时间、内容与形式,规定交四次作业的具体时间,告知评判形成性考核成绩的标准(作业质量占50%,上网学习占20%,按时交作业10%),规范平时作业的做法,先讲解文字主教材1/4的重难点,然后展览学生上网学习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当代文学中学习的具体问题,如为什么鲁迅、郭沫若能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如何赏析鲁迅、郭沫若的作品。这种设计,体现了学生以学习为中心,体现了师生间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
  2、尝试使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鉴于文学形象性的特点,文学课程的导学形式不能单一地设计为自学文字教材——上网浏览文学课件——完成书面作业三段式。可以根据不同文学的体裁、题材,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设计中,按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类划分设计为四个单元学习包。在戏剧这一学习包中,根据文字主教材的规定,讲授曹禺话剧艺术与样板戏评价两章内容,我的设计是整合成一个单元学习包。包括:学生自学文字教材;集中观看《雷雨》、《日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片断,学生边观看教师边就进行重难点讲析;观看后组织学生现场讨论: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曲?传统戏曲与样板戏有何不同?曹禺话剧艺术特点在作品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样形象性专题讨论,既弥补了学生在戏剧与戏曲常识上的贫乏,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这种按文学体裁、题材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设计,知识链条清晰、重点环节明确,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分解与支配,增强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导学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3、加强文学课程的监控管理
  文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老师在导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我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个体分散、小组活动难以规律开展的现状,扩展与丰富了实践性教学内容。即除了平时作业、网上答疑、网上讨论之外,还设计了单元开卷口试的形式。就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期中开卷考试。方法是提前一个月把口试的范围告之学生,教师根据学生人数每生一题设计口试题目,学生当场选题,即时回答。这种开卷口试知识点具体,进行方便,即查即纠,防微杜渐,灵活快捷。体现了教师的监控管理,又调动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加强了集体学习的凝聚力,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时效。
  4、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安排,有序地进行学习
  也许有人认为文学的特质是形象性,文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就可以脚踩西瓜皮,即兴设计。其实文学课程的教学安排需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总体设计和规划文学课程的学习链。总体规划是指各种学习媒体、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不能把学习文字教材、浏览网上课件、教师重难点讲解、实践性环节与平时作业机械分割为四大段,逐一集中进行。学习链上则统筹规划地集聚了文字主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师重难点讲授、实践性环节形式与内容,对每一项学习环节所需的时间量、学习自学的进程量都有基本的规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