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信息16则
作者:舒 坦等
作品信息
●鹿桥名作《未央歌》将出繁体大陆版
使作家鹿桥驰誉文坛的小说《未央歌》,在海外与《围城》齐名,但该小说始终没有在内地单独出版。如今离鹿桥23岁时写作本书已过去65年,黄山书社从台湾商务印书馆取得版权,将于12月下旬首次在内地出版繁体横排版《未央歌》。全书60多万字,内地版一字未删。鹿桥原名吴讷孙,1919年出生于北京诗书世家,先后就学于西南联大及耶鲁大学,系美术史专业博士,以后就教于美国多所大学。著有《未央歌》、《人子》、《忏情书》等文学作品。鹿桥曾一再表示,这部以西南联大和昆明为背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是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1月1日开学。1942年,刚毕业于西南联大的鹿桥在昆明郊外的山洞里开始了《未央歌》的创作,当时他才23岁。结果此书拖了14年,直到1959年才在香港人生出版社的帮助下由鹿桥自费印行,遂风行海外。该书196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迄今先后九版重印逾50次总计售出200万册。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请他去台湾大学演讲,《未央歌》开始风靡台湾大学校园,歌手黄舒骏也曾赴美拜访鹿桥,并将《未央歌》改编成流行歌曲,将书中人物名字嵌入歌词,在大学校园传唱一时。(舒坦摘编)
●《合肥四姊妹》引进出版
12月9日,耶鲁大学历史学家金安平女士撰写的《合肥四姊妹》一书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该书讲述了合肥名门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的传奇故事。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通过四姐妹跨越三个时代、近百年的生活经历,该书形象地勾画了20世纪中国的沧海桑田。据了解,作者为写作该书,曾查阅大量资料,包括张家家谱,并深入采访了四姐妹。在作者笔下,张家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家庭,妾是标准的家庭摆设。当四姐妹的母亲去世后,祭奠仪式持续了49天。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四姐妹的鲜明个性,如精通中国传统文化、88岁时还每天练3小时书法的张充和,缘何放弃了她所喜爱的一切,安家到一块陌生的土地。由于四姐妹中的三妹张兆和是文学家沈从文的妻子,因此本书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了文学意义。本书中最生动的章节便来自沈从文、张兆和之间的往来信件,它们既有对现实世界的生动反思,也有充满激情的爱的宣言。(舒坦摘编)
●《秋海棠》再上荧屏
30集电视剧《秋海棠》已在央视8套黄金档开播。原著《秋海棠》是上世纪20年代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被冠以“民国第一言情小说”及旧上海“第一悲剧”的称号。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京剧红伶秋海棠与罗湘绮的爱情悲剧。1942年,小说被改编成话剧,由“话剧皇帝”石挥主演,历演150场。1986年,该小说被香港TVB改编成电视剧,主题歌《秋海棠》传唱一时。20年后,“第五代”导演何群再次挑战经典,将小说《秋海棠》改编成30集同名电视剧。电视剧《秋海棠》对小说中的人物原型进行了提炼和完善。主人公从原小说中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软弱形象,变成了“台上是名旦,台下是硬汉”的男人形象。导演何群表示:“在秋海棠身上,舞台上的女性美和生活中的男性美,恰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也突出了这个人物对事业、对生活的积极进取。”(舒坦摘编)
●王朔出版《新狂人日记》
自《致女儿书》十月上市后,王朔又推出小说随笔集《新狂人日记》,收入2007年私人日记及两篇短篇小说。书名是王朔起的,他说,“有些人不是说我疯了吗?我就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本书日记部分主要是2007年上半年我在网上发表的文字,肆无忌惮,伤及无辜,那时很难体察正常人的心态,回头看看,有些话是不合适,后来我是有点发疯了。”至于书名是否有跟风鲁迅之嫌,王朔笑称,“狂”不是鲁迅的专利。书里的《骇思想》和《死后的日子》是2003年写的小说,重回王朔当年“写自己”的路线。《死后的日子》源于王朔对于一个深夜的北京的感受,“书名是个比喻,深夜和白昼的北京完全是两个层面,小说描述了那些细微的感受”。王朔称两篇小说加起来大约十万字,都是和《我的千岁寒》差不多“最好”的文字。王朔认为《骇思想》和《死后的日子》和《致女儿书》是同一个主题的作品,属于“写砸了换个角度再接着写”的衍生品。(舒坦摘编)
外国文坛
●拿破仑爱情小说手稿被发现
一页由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亲笔所写的爱情小说手稿12月2日在巴黎奥塞纳特文学艺术拍卖行拍得354000美元,创下了单页文学作品拍卖最高价。该页手稿出自于拿破仑所写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拿破仑小说手稿,专家估计如果这部小说全部拍卖,将会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拍出的单页手稿是拿破仑1795年所写短篇小说《克里深与欧吉尼》最终定稿的第一页,原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国家族私人收藏。拿破仑1795年所写短篇小说《克里深与欧吉尼》是拿破仑在世时从未出版的小说,以拿破仑自身的爱情罗曼史为背景,零散记录了他与德西蕾·克拉里的短暂爱情。令人震惊的是,德西蕾·克拉里是拿破仑嫂子的一个妹妹。学者们也是最近才认识到该页手稿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拿破仑所写的演讲稿的一页,内容是描写关于一个名叫克里莎的历史人物的。直到最近拿破仑基金会的一位历史学家彼得·希克斯从凌乱字迹辨认出它是小说《克里深与欧吉尼》的开篇,外界这才认识到这页手稿的真正价值。《克里深与欧吉尼》这部小说的原始手稿只有22页长,写于拿破仑26岁时。此后,拿破仑把他的精力转向了政治。可以说,这部小说的发现和拍卖揭开了这位历史伟人的神秘面纱。(舒坦摘编)
●大江健三郎新作挑战“晚期风格”
大江健三郎日前推出新作《美丽的安娜贝尔·李毛骨悚然而逝》,这部小说被誉为大江晚年作品中的明珠,也是他自称的最后两部作品之一。作为向萨义德遗著《晚期风格》(OnLateStyle)的敬礼之作,该小说体现的并非大江历久弥坚的圆熟技巧,而是对自己晚年创作风格的大胆“破局”,因而格外引人关注。两个月前,象征萨义德最后的思考的《晚期风格》一书日文版出版,大江健三郎亲笔在该书封面上题写了推荐语,并称自己早就受到好友萨义德的鼓励,一直在为自己“最后风格的小说”做准备。《晚期风格》探讨的是,艺术家到了晚年风格会发生突变,不是如人们想象的往成熟和圆润里面变,而是大胆背弃以往的风格,体现出自我放逐的精神追求。而大江的新作显然是在为上述论点进行“现身说法”,从另类的书名,到封面上的裸体少女,乍一看令人很难相信这部小说是大江的作品。小说的书名出自爱伦·坡抒情诗的巅峰之作《安娜贝尔·李》(AnnabelLee),大江称自己早在17岁时就被这首诗所打动,“永远的美少女”安娜贝尔·李的形象始终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也成了他此番创作的一大契机。大江在接受日本著名读书杂志《波》月刊的采访时说:“我早已步入七十多岁的老境,《美丽的安娜贝尔·李毛骨悚然而逝》也许是我最后的两部作品之一。”他笑称,正因为如此,他要在临死之前,让自己的作品显得年轻而有朝气。(舒坦摘编)
●奈保尔封笔作中文版面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三年前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年出版的《魔种》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七十多岁数的他已经失去了写作下一部作品的精力。日前,这部封笔之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事实上,奈保尔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出过两部小说,《半生》和《魔种》。他说前一部是履行与出版社的合同,后一部为封笔之作。这两部关于印度和印度人的小说有着同一男主角。奈保尔称《魔种》将联结起自己曾生活过的不同的世界,是《半生》的续作,讲述一个男子为了改变印度贫穷的状况而参加游击队,但却发现这样的抗争只是一种虚假的姿态,最终他因为杀死了三个警察而被投入监狱。而《半生》则描写了《魔种》男主角父母的婚姻,他的父亲违背教规故意追求一位异族姑娘。但两个阶级并未真正融合,两人婚后生活很不幸福。见到孩子的缺点,丈夫想,“这来自她的家庭”;妻子则抱怨,“这来自他的家庭”。如此,男主角只想早日离家,留学去英国,走得越远越好。(舒坦摘编)
●莱辛称因特网引诱了整整一代人
由于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多丽丝·莱辛缺席颁奖典礼,日前,诺奖官方网站全文刊载了她的获奖致词。在这篇名为《未获奖者致词》的文章中,莱辛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致词中,莱辛对比了津巴布韦简陋教室里的孩子对书本的渴求,和英国北部一所贵族男生学校糟糕的阅读状况。她认为,在有条件读书的发达国家,电脑、电视和网络给人们的思考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特网用其虚无引诱了整整一代人,理性的人们即使承认他们为此而上钩,但却难以再得到自由。比如,他们可能发现一整天都在阅览博客中过去了。”莱辛说,“阅读成就完人,阅读令男人或女人充满信息、历史和其他所有的知识。”当一些人写信给她,表示“我也要成为作家,因为我和你出身的房子一样贫穷”时,莱辛的回答是:“这很难。写作,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舒坦摘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