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信息16则
作者:舒 坦等
●鲁迅文学奖将新增青年作家创作奖
据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所作报告《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远航》中透露,鲁迅文学奖从第五届评奖开始,将增设“青年作家创作奖”。据了解,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目前设有七大奖项,分别为“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作品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此次宣布下届起新增“青年作家创作奖”,这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扶持工作的举措之一。(舒坦摘编)
●路遥文学馆在延安揭牌
占地约180平方米的路遥文学馆,11月17日在延安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延安大学的校友。路遥文学馆位于延安大学著名的窑洞建筑群一排,背靠安葬路遥的文汇山,面临窑洞广场,馆名由当代文学大家王蒙先生题写。文学馆由序厅、主体馆、文学研究室等几个部分组成,展示了路遥生前各个时期的百余幅珍贵照片,刊登路遥作品的部分原始报刊,各种版本的路遥著作,国内外纪念路遥的文集与研究专著等。馆内还展出了路遥作品的部分手稿、路遥创作时使用过的写字台、椅子、台灯和电扇等实物。(舒坦摘编)
●第九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揭晓
第九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日前揭晓,共有16部优秀作品及其作家获奖。本届双年奖得主为:新诗组的洛枫《飞天棺材》及昆南《诗大调》;散文组的陈云《旧时风光:香港往事回味》;小说组的陈汗《滴水观音》;文学评论组的许子东《香港短篇小说初探》及叶辉《新诗地图私绘》;儿童少年文学组的周淑屏《大排档·当铺·凉茶铺》及韦娅《蟑螂王》。另有8部作品获得推荐奖。由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事务署辖下香港公共图书馆和香港艺术发展局合办的本届双年奖共有200多本本地作品提名参选,数量为历届之冠。参选作品水平甚高,展现出香港文坛新人辈出、百花齐放景象。“第九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是颁予2005至2006年期间,由香港作家撰写及在港初次出版的优秀中文文学作品。(舒坦摘编)
●第三届湖北文学奖揭晓
第三届湖北文学奖12月24日揭晓,本刊执行主编晓苏凭借短篇小说集《金米》获得该项殊荣。湖北文学奖于2001年开始评选,第一、二届为两年一评,第三届改为三年一评,本届评选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出版或发表的作品。本届获奖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梦之坝》(刘继明)、评论集《小说家档案》(於可训)、中篇小说《马嘶岭血案》(陈应松)、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刘醒龙)、中篇小说《洪荒时代》(何存中)、短篇小说集《金米》(晓苏)、散文集《接近风的深情表达》(王芸)、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姚鄂梅)。评委会认为,把真实的社会人生体验、睿智的思考融入精美的艺术表达和审美创造之中,是这些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之一。8部获奖作品中有5部是小说,这反映出湖北作家对当代中国文坛“重文体”(即小说)一如既往保有较强的把握能力。评委会对晓苏《金米》的评语是:每一个小故事折射的都是我们周围的世界,情与欲、爱与恨、善与恶的纠缠,主人公暧昧而矛盾的情绪心态,委婉含蓄,令人叹息,达到了对人物内心真相的完整表达。(舒坦摘编)
作家声音
●柏杨称他的小说创作受益于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典藏柏杨”丛书,以历史、小说、杂文三大系列,大致描摹出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文丛”的创作生涯。柏杨著作虽以杂文与史学最为知名,但其创作却肇始于小说。“典藏柏杨”小说卷首度引进收录了柏杨创作生涯中仅有的两部长篇和他几乎所有的中短篇小说,是中国内地首次系统地介绍其小说作品。“典藏柏杨”小说卷收录的两部长篇小说《旷野》和《莎罗冷》,以台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人的爱情悲剧为主题,探讨爱情与人性、爱情与人生的问题。《凶手》和《秘密》两部短篇小说集,则以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为主角,以他们的人生悲剧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真实状况。说起小说创作,柏杨自称受鲁迅影响甚深,“鲁迅的小说对我影响很大,杂文对我影响较小。看过鲁迅的小说,你会感受到一种精神压力,你要思考,不会愉快。受鲁迅的影响,我创作小说也是出于爱心和使命感,不去考虑有没有世俗利益。”(舒坦摘编)
●阎连科说写作不再让他愉快.
作家阎连科系列作品结集成《阎连科文集》,日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阎连科接受采访时说,收录在文集中的作品是他目前最完整和最重要的作品,囊括了他半生的写作。他直言,写作于他,如今已经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是证明他还在这个世界上呼吸和走动,还在和朋友、读者交流。“最近十余年来,我已不能在写作中得到怎样的欢愉。之所以还这样一天天坚持写,是因为我的年龄和身体都不允许我再有一次职业选择。”阎连科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写作了,那不等于我已经死去,只是说我已经不愿意再和人说话交往;不愿意面对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独有的声响。”阎连科表示,家乡农村凋敝的情势、侄男甥女们烦乱艰辛的生活以及周遭的现实生活,都让他感到隐隐的厌恶和惶恐。(舒坦摘编)
●北岛质疑“伤痕文学”称呼
由澳门利氏学社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研讨大会“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人与社会”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澳门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由海内外文学研究者一起参与的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大会的议题十分广泛,包括顾彬、欧阳桢、杜博妮等海外汉学家及中国的阿城、北岛等几十位作家、研究者参与了这次会议。在会议上,来自复旦大学的张业松指出,以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算起,今年是“伤痕文学”发表30周年。有必要重提和重新理解这一概念。他认为朦胧诗、韦君宜的《思痛录》、老鬼的《血色黄昏》等都可以归为广义的“伤痕文学”范畴。但这一说法激起了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反驳,“我们当年在创办《今天》的时候就有一篇文章叫做《醒来吧刘心武》,对当时的所谓伤痕文学已经非常不满。”诗人北岛表示,仅用一个概念来总结一个时代是危险的,“那不是一种打开,而是遮蔽”。笼统地用“伤痕文学”来称呼那个时代的文学,实际掩盖的是80年代文学现实的大量细节。另一位研究者沈双表示,她对这样的概念和命名非常不认同,《班主任》在今天看来是令人非常不满意的作品,形式传统,结论也过于简单化,概念化。(舒坦摘编)
●徐贵祥认为好作品一看就懂
作为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主任,徐贵祥编了很多书;当业余作者,也写了一些书,诸如《明天战争》、《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仰角》、《高地》等等,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但这些作品总是在虚构,他觉得应该写写自己、写写身边的那些事情了。虽然很多故事到了最后已经跟生活的真实大相径庭,《特务连》仍然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这部作品的生活体验较之徐贵祥其他作品可能要真实一些深入一些。从写作角度上看,徐贵祥的多数作品视角都是选择在作品的外围或曰上空去俯瞰或者透视,惟有《特务连》,徐贵祥采取了忽而亲临其境、忽而凌驾其上的半人半神的视角。他说,写到动情处,往往连自己都出现了思维障碍,搞不清楚哪个情节是真,哪个故事是假。他只好自我安慰地想,也许这种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状态,正是小说创作的最佳状态。所谓投入,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徐贵祥说:“我坚持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简洁的、明白的,一个敬业的作家,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建构能力,将生活的错综复杂的原材料精心筛选出来,严密组织起来,巧妙建造起来,把一切复杂的劳动留给自己,把简洁通晓的作品献给读者。好作品首先要让人看得懂,换句话说,好书一看就懂。”(舒坦摘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