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论宋词对传统诗学比兴手法的接受
作者:刘学文
此外,词体的审美理想贵含蓄,与诗文的不以直抒胸臆为病是不同的。近人蔡嵩云《柯亭词论》指出:“词尚空灵,妙在不离不即,若离若即,故赋少而比兴多。令引近然,慢词亦然。曰比曰兴,多从反面侧面着笔。”[1]赋的直陈不可能造就“不离不即”的美感,只有借助比兴才能达到“若离若即”的效果。而词的狭深境界也非直陈铺叙所能够达到,需要“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也只有比兴能够胜任之。清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说:“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故没要紧语正是极要紧语,乱道语正是极不乱道语。”[5]所以,宋鲖阳居士早就以比兴析词,常州词派则更讲比兴寄托,在词中寻求楚骚之义。因为许多词确实只有应用比兴,才能参透本意,领悟词的深长意味。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金启华,张惠民,等.唐宋词集序跋汇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5]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刘学文,男,湖北鄂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晚唐诗歌及宋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