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再别康桥》是歌咏精神家园的爱情诗

作者:刘全卫




  《再别康桥》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但就该诗的主题,现行教材却莫衷一是。人教版高中课本认为该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高教版中专教材则认为该诗抒发了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但又超越了“母校”这一实体,而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对“精神家园”却又所言不详。学者对此更是各抒己见,观点达数十种。我认为:《再别康桥》是一首歌咏“精神家园”的爱情诗,这个“精神家园”就是徐志摩心中的女神——林徽因。林徽因是徐志摩的灵魂伴侣,是其人生理想的完美人间体现。
  
  一、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情感追求
  
  1920年10月-1922年8月的剑桥(康桥)留学是徐志摩情感和创作的转折点。对此,徐志摩说,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1922年徐志摩在《康桥,再会吧》中说:“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1926年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他写道:“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为什么徐志摩如此对“康桥”一往情深?为什么是在24岁那年,徐志摩暴发诗情?无容置疑,康桥的旖旎风景和睿智的大师们对徐志摩有相当的影响,但最关键的因素应该是炽热的爱情。在康桥,徐志摩神交了让他成为真正诗人的女神——“爱、自由、美”的人间化身——林徽因。“康桥”是诗人用浪漫情绪想象出的意象,其中蕴涵着诗人不能张扬的衷肠。
  1920年10月,徐志摩拜访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时,邂逅气质如兰、貌美如仙的林徽因,一见钟情堕入爱河。他每隔一二天就到林家喝茶、聊天。每天给林徽因寄一封信。两人多次结伴在康桥漫步。性灵、纯洁的林徽因有中西合璧的迷人,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风范,又有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吸引,开始了热恋。徐志摩燃烧的眸子里写满了对林徽因的眷恋,纸上堆满着让一个16岁少女脸热心跳的句子:
  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中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神奇的。女神从天而降,唤醒了诗人被拘困的灵魂。徐志摩觉醒了,悟到了生命的解放、升华、自由。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但我要没有过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1921年徐志摩才开始创作新诗。炽热的爱情激发了徐的灵感,他说:“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爆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撼。”
  然而,徐志摩比林徽因大8岁,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当时就在伦敦。被火辣辣的情书所感动,有婚嫁之意的林徽因说:“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林长民与好友梁启超已有儿女婚约,他感到长此以往将无法收拾,于是就写了封信,婉言谢绝徐志摩的爱意。1921年10月,父女二人匆匆踏上回国的轮船。
  1922年3月,离婚后的徐志摩满怀热望去找林徽因,却得知她早已回国。1922年10月,风尘仆仆的徐志摩赶回北京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佳人依旧,爱的人却行将成为他人的新娘。徐志摩失去了感情寄托,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痛始终缭绕在心头。
  此时,梁启超写信给徐志摩,提醒他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徐志摩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长信给老师梁启超,其中有句道出了锥心隐痛:“我于茫茫人海访寻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926年在《偶然》一诗中,徐志摩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透漏出了人生的失落。表面上,徐把什么都看得无足轻重,故作飘逸达观状。但细细体味,便可发现在诗人的心灵深处,满是悲哀惆怅。林徽因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她,其中有名的是《偶然》。这首诗,何尝不是徐对林的心灵告白?
  求爱不得,便把爱人转变为“精神家园”。因为它能完美体现徐志摩的人生理想——“爱、自由、美”,能给他伟大的力量感撼、不竭的灵感迸发、绵绵的灵魂安慰。
  
  二、《再别康桥》的特别意象和用典
  
  1928年3月,游学美国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结婚。之后,夫妇俩游历欧亚诸国,于8月归国。同年9月至11月,徐志摩再次游访美、欧,重踏康桥。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中静淑柔美的女性意象诸如新娘、艳影、柔波,使人不得不想起一个让徐爱得刻骨铭心的人。诗中的“辉”和“荫”,谐音不就是令徐志摩怦然心动的“徽因”吗?徐在诗中不用“星光”,刻意用“星辉”,足以窥见徐志摩对“辉”(徽)的心驰神往。
  诗中选择了柳树一年里最美的时刻,把柳树喻作新娘,连影子都是艳影。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而当时的林徽因正是新娘。新娘的艳影,如何不“在我的心头荡漾”?
  “招摇”的“青荇”,不过是普通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甘心做“康河的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关雎》里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喻的是窈窕女子。《关雎》是一位男子思慕一位女子的爱情诗,徐志摩何尝不曾晓得?为什么此处苦心用一个现代词汇中很少见的“荇”而不用“草”?匠心独运的徐志摩心中明白。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中的“云彩”,以及“是天上虹”中的“虹”及“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的“彩虹”,均有特别的意味。在我国民间传说中,祝英台跳入梁山伯的坟里时被人扯下的一条彩带,后飞升上天而化为彩虹。本是悲剧化身的“彩虹”,又被“揉碎”,则更是凄美。这不正是徐林恋情的真实写照?徐志摩要“作别”的、要“挥”掉的,就是这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的痴恋挚爱。
  “寻梦”出自南宋女词人聂胜琼的《鹧鸪天·寄李之问》“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这“梦”,何尝不是徐志摩美好的过去?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的“青草更青”化用了古诗《饮马长城窟行》里的“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写的是少妇对远方丈夫的绵绵情思。徐志摩当然明白“青草”的特定含义,自然勾起他绵绵的恋情。耐人寻味的是,徐志摩将古诗“青青河畔草”巧妙地拆分在两处。“青草更青”扣“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草”,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中,则直接用了“青青河畔草”中的“河畔”。而此处完全可以用“青青河边草”。徐志摩煞费苦心地将“青青河畔草”嵌入《再别康桥》,足见其写得多么用情,多么隐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