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当今新闻标题媚俗化现象例谈
作者:李 瑛
李希光在《新闻学核心》中说:“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这个故事必须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 这句话精确地概括了新闻与公众的关系:新闻服务于公众,要“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公众的“利益”、“兴趣”、“需求”三者之间,公众“利益”(获取信息的价值)是首要条件,公众“利益”获得有效的保障是“兴趣和需求”获得“满足”的前提。如果只“满足”一时的“兴趣和需求”而忽悠了公众,将有损公众的“利益”获得,这就本末倒置了。新闻标题的制作也是如此。一些媒体为了求“亮点”、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往往忽略了新闻“文眼”的作用,刻意在标题制作上求新求怪,或哗众取宠制造新闻,或刺激感官追求卖点,一种泛娱乐化的媚俗倾向充斥各大报刊。这种不顾媒体形象的短视行为不仅导致新闻标题拟制误区的出现,报纸质量的下降,而且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度。本文试就新闻标题媚俗化的几种表现形式谈谈新闻标题应如何通过核心价值要素取得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从而实现新闻的价值意义。
一、制造悬念,题文不符
新闻事实的准确表达是第一要义。新闻标题最基本的作用是准确概括新闻事实,要求做到题文相符,措辞准确。标题所概括的事实和表达的观点,要与新闻内容、本质相一致,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随意夸大。如果新闻标题和内容所表达的东西题不对文,不仅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而且也会降低读者对这份报刊的认同度。
例(1)两名城管大院行凶歹徒抓获 受伤执法队员已脱险
(《江南晚报》2005年3月31日)
(2)克林顿车中“幽会”美少女(《江南晚报》2005年5月29日)
例(1)标题中的新闻信息,着实会给读者留下一个不小的悬念:城管人员怎么会在大院内行凶?细读新闻内容,才知道不是这回事,原来是两名歹徒在城管大院行凶被抓获,两名执法队员受伤,截止发稿时已脱离危险。由于作者将受事者和施事者混淆,致使主语不明确,造成悬念,导致题文不符,读者理解起来自然有困难。
读了例(2)标题,读者会有怎样的期待,这种悬念无疑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这克林顿是怎么了?在任时与莱温斯基绯闻不断,卸任后又与少女有染,真是花心难改!读完报道才知道全不是这回事。文中说的是一名美国女中学生因崇拜克林顿,在克林顿演讲后求见,克林顿邀其在车中会面并为其签名,并非什么“幽会”。
从以上两例不难看出,新闻信息本身应该是最抢人眼球的亮点,不看新闻只看标题就应该能大体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内容,所以,新闻标题应真实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这一核心要素,如果只迎合读者兴趣而缺少信息,则会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理解,甚至误导读者。
同样是写政治人物的新闻,下面这则标题却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我很丑,但不防碍做总统》(2004/12/31 美报)
这则新闻说的是2004年乌克兰大选,遭遇中毒毁容的尤先科占到上风的事情。标题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引用赵传“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做比拟,以调侃的口吻向读者传达了这一新闻事件。政治新闻的标题向来给读者一种谨慎不苟言笑的印象,但这个标题在“调侃”中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喜欢诗歌和善于煽情的总统候选人,而且准确地传达了新闻事实。
可见,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和质量是新闻吸引力大小的核心要素,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必须做到题文相符,不仅信息准确,而且具有趣味性。如果标题只有信息而缺少趣味,便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反之,为追求效果制造悬念,从而丧失新闻意义的做法则更不可取。
二、繁简失度,令人费解
“文以简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被称为新闻“眼睛”的新闻标题,更应该以一当十,以约求丰。标题字数的多少直接影响人的阅读心理和对标题信息的有效接收。心理学实验表明:在阅读文字时,只有眼球静止才能感知到字句,而在每次眼球静止的大约三分之一秒时间内,能感知到的字为六到七个,据统计,4~6字的标题,可以在眼球不动的情况下一目了然。标题越长,眼球移动的次数越多,读者视线在标题上停留的时间和标题的易读性就会随之下降。因而在读者的匆匆一瞥中,只有简明的标题才有可能被读者清晰地感知内容而成为注意的对象。
但有大量的新闻标题为求通俗,常常对一些分量不重的新闻使用多行题,由于对新闻事实叙述过多而疏于概括,造成读者阅读兴趣的缺失。
例:供电线路突发故障停电,江阴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暖箱内,出生
不久的11名婴儿的稚嫩生命经受严峻考验 (引题)
11“暖箱”婴儿历断电大劫 (主题)
我们知道,新闻标题根据表现方法与表现重点的差异,可分为实题和虚题两类。实题以叙事为主,着重反映新闻核心事实,表现具体人物、动作和事件;虚题以说明为主,着重说明原则、道理和愿望等,起交待背景和补充事实的作用。实题可以单独使用,凡写实题已能使读者明白新闻的含意,编者就无需再作虚题。标题如果采用虚题,必须与实题相配合,否则,只有虚题,标题不具体,读者就无法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在虚实结合的标题中,主题最好以实题为主,且不宜与虚题出现重复的字句。但在此例中,虚题以引题的形式出现,交代了事因、地点和对象,对主题作了具体化的陈述,但由于过于具体而使实题与虚题出现重复,从而显得多余。此题完全可以改为:“江阴人民医院供电线路故障”,引出主题“11‘暖箱’婴儿历断电大劫”即可,大可不必如此繁复。
控制主题字数,并不是要标题一味求短。有的新闻标题为求简洁,常随意简缩常用语、地名、人名等,造成语义缺失,使读者难以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例(1)宫前停车占据盲道(《江南晚报》2005年7月10日)
(2)赵传个唱酝酿大动作 (引题)
李林夫妇首度联袂 (主题)
例(1)中的“宫前停车”颇让人费解,什么“宫”?是青年宫、文化宫、少年宫,还是哪个旅游景点?看完报道,方知指的是市少年宫,新闻报道了等候在少年宫外接孩子的学生家长由于随意停车占据盲道而给盲人带来不便的新闻事实。少年宫本来就是一个固定词语,作者随意简缩显然不合语言规范。
例(2)主题中“李林夫妇”何许人?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是李宗盛、林亿莲夫妇。如此简缩,如何使读者一目了然。
新闻标题虽以追求简短生动为主,但主题字数的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该长则长,能短则短,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简洁明快,引人注目,关键要完整表达新闻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一味求简、求新、求奇以致造成歧义误导读者是不足取的。
三、随意借代,故弄玄虚
新闻标题是语言的艺术。一条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在信息的传递上“以一当十”,在文字表达上也应该是“一曲难忘”,给人以“好题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之感。文质兼美的标题,大多都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最常用的是汉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以借代最为常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