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论宋代的除夕民俗与除夕词

作者:邓 林




  夜永虚堂烛影寒。斗转春来,又是明年。异乡怀抱只凄然。尊酒相逢且自宽。
  天际孤云云外山。梦绕觚棱,日下长安。功名已觉负初心,羞对菱花,绿鬓成斑。
  除夕之夜,词人还滞留他乡,眼见年华渐老,而功业难成,乡愁难耐,词人只有借酒消愁,聊以自慰。
  像这种久客他乡,羁旅失意之情,在宋代除夕词中还有不少,如卢炳的《瑞鹧鸪·除夜,依逆旅主人,寒雨不止,夜酌》:“客里惊嗟又岁除。”吴文英的《思佳客·癸卯除夜》:“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在这样的处境中,人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感受到了岁月的蹉跎,事业的荒废,人生价值的失落:“明年岂是更无年。已是虚过、三十八年前。”(魏了翁《虞美人·和瞻叔兄除夕》)“利名牵役几时闲。”(杨无咎《双雁儿·除夕》)“一年心事,半生牢落,尽向今宵过。”(薛泳《青玉案·守岁》)于是忧愁相伴而生:“捻底梅花总是愁。”(朱敦儒《卜算子·除夕》) “屠苏休恨到君迟,觅得醉乡无事处,莫放愁知。”(周紫芝《浪淘沙·已未除夜》)
  对于这种忧生意识,人们寻求着解脱的方式。其一便是祈祷祝福,及时行乐:
  长保身荣贵。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晁补之的《失调名》)
  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杨无咎《双雁儿·除夕》)
  惟愿长穷健,命釂且欢娱(李处全的《水调歌头·除夕》)
  其二是对人生作哲理的阐释,以理性的达观超越现实的悲观。“假饶真百岁,能多少”(周紫芝《感皇恩·除夜作》),对人生有限的清醒认识;“休嫌不足少年时,有多少,老如我底”(章谦亨《步蟾宫·守岁》)、“百年苦乐乘除看,今年一半,明年一半,更似儿时”(刘辰翁《促拍丑奴儿·辛巳除岁》),对人生岁暮的达观认识;“今古遍同此夜,贤愚更添一岁,贵贱仍偕”(胡浩然《送入我门来·除夕》),道出了光阴的超时代性,普天同一,不会因人而有所偏废。这些词句充满了理性的光芒,显示着宋人对生命真谛的思索与探求。
  第三,艺术表达上突出的特点是率俗。
  张炎在《词源》中说:“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5]以“率俗”来概括除夕词是非常贴切的。
  宋代的除夕词以直率而俚俗的语言来表达人们的世俗情感与愿望,如追求富贵长寿:“长保身荣贵。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晁补之的《失调名》)“富贵应须置身早。”(周紫芝《感皇恩·除夜作》)希望来年更好: “奉劝大家相祝愿,何言。但愿今年胜去年。”(李处全《南乡子·除夕又作》)“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郭应祥《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圆,是夕大雪》)
  其中胡浩然《送入我门来·除夕》写得最为诙谐有趣:
  互祝遐龄,山海固难摧。石崇富贵篯铿寿,更潘岳仪容子建才。仗东风尽力,一起吹送、入此门来。
  作者首先祝愿要像山和海难以摧垮一样健康长寿,接着又举出石崇、彭祖、潘岳、曹植——财、寿、貌、才四方面的代表人物来做祝愿,使空泛的祝福具体化,最后又提出让春风尽一把力,把这些吹进自己家中。词在表达上妙趣横生,但格调却尽显其俗。
  宋代除夕词正是由于语言和格调的过于俚俗,历来受到批评、指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除夕词作为对世俗文化生活的反映,它恰恰表达了人们最原生态的民俗心理和最本真的愿望,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它是应该得到重视的。
  总之,宋代的除夕词是俗文化与雅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一方面,宋代除夕的民俗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含蕴为除夕词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为词坛带来了新鲜的色彩,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另一方面,词在突破“花间”藩篱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有趋俗的一面。词对民俗生活的参与,大大丰富了节日的文化韵味,提高了节日的文化品位,使它不断向着健康文明方向发展。正是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不断促进了文学向前发展。
  
  注:本文中所引除夕词均出自唐圭璋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1月第1版《全宋词》
  
  参考文献:
  [1]刘坤,赵宗一.梦粱录[外四种][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99.
  [2]张燕婴译注.论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06.126.
  [3]马茂元选注.楚辞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10.
  [4]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
  [5]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历代词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194,195.
  
  邓林,女,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