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信息16则
作者:舒 坦等
日前,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新书发布会上,爆出“现存于世的中国文学史多达6000多部,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达1000多部”的事。同济大学教授张闳认为“文学史写作正在‘垃圾化’”。张闳说,时下,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存在大量东拼西凑的现象。正如我国著名的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所说的那样,“有些人写文学史,面前摊上6种文学史,自己则在写第7种。”朱先生一语道破现实,说的就是某些不具备研究能力的人,自己不看文学作品,写史只是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那凑出来的一本本“著作”,造成了很多“文学史”既没有文学也没有史,只是为了职称和课题而写,甚至成为学术权力的镜像投射。文学史的篇幅和字数安排,根据的是作家的地位而不是作品,比如研究鲁迅给多少字,研究茅盾又给多少字,给巴金多少字就要给冰心多少字,这些权衡都非常可笑。张闳说,多如牛毛的文学史写作,到了今时今日,已沦为被利益染指的学术领域之一。那么多人在写,却不是那么多人对文学史都有发自内在的冲动和新的理解,更多的是在评职称等利益的驱使下的产物。(舒坦摘编)
●陈思和称顾彬学会了中国人的圆滑
德国汉学家顾彬主编并撰写的十卷本德文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日前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引进出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侧重从思想史角度勾勒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变史。一个德国人,为何对中国文学史有如此执着的热爱?顾彬说,1974年11月,他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得到机会:用一年时间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这段经历让他知道了鲁迅、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作家,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8年他翻译完6卷《鲁迅全集》后,想做一点更大的事情。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认为,这是一部西方学者介绍中国文学的著作,我们从中还能间接了解欧洲对中国文学的看法,从这点看,这是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书。作为一个汉学家,顾彬是在对中国作家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中国文学史的。陈思和教授有点失望的是,书中没有尖锐的批评,“他也学会了中国人的圆滑”。作家叶开则认为,这是顾彬先生“一个人的中国文学史”。(舒坦摘编)
●葛红兵认为不能为未来的偏见写作
葛红兵日前在《文学报》发表题为《写作的未来偏见》一文,文中称:文学和世上其他的事业并无特别的不同。文学作品放在历史长河里也会过时,我们今天写的东西,未来也可能没人看了,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不能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不能理解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懒得理会我们今天的痛苦和欢乐。这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文学的错。如果那个时候,还有人愿意读读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了解一下我们的生活和想法,我们感谢他们,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未来的他们的这一点儿窥探的愿望、历史考据的愿望而活着。我的意思是,我们今天捞出了李白,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偏见;而未来,如果有人捞出了葛红兵,也请不要骄傲,那是那个时代的偏见。而如果他们是因为我做过一些技术探索,写过《我的N种生活》之类探索小说而崇拜我,我会出离地愤怒,我会悲愤于他们的无知和狭隘。生活在今天的作家无需上他们的当,天天想着为未来的那个偏见写作。(舒坦摘编)
●李建军批评《王蒙自传》的写作方法
李建军在9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发文称:在王蒙的自传里,我们总会看到很多令人费解和失望的文字。例如,在《九命七羊》的第十三章,他就连篇累牍地用自己惯用的泛滥而夸饰的言语来贬抑别人、美化自己:“……我必须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开阔大度、高尚超拔、无咎无恙,永远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风格、性格、规格、品格。……我必须以我的快乐光明的样板形象来回答愤怒阴暗的您老。我必须用宽阔通达的样板世界来比衬您的鼠肚鸡肠。我必须用专心用功、源源不断的文学劳作来回应吾兄的笔枯文涩江郎才尽。……我必须用高明得多、善良得多、富有建设性得多、用功得多的劳作来回答您的念念有词、气急败坏、千篇一律、败坏胃口。”在王蒙的笔下,对这位我们不知其名姓的“吾兄”和“您老”以及众“小子们”的嘲弄几乎随处可见。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吾心光明”,看不到“善良”,看不到“高尚”,看不到“建设性”,你所能看到的,只不过是王蒙先生所批评的“愤怒阴暗”,是“鼠肚鸡肠”,是“败坏胃口”,是“气急败坏”。我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如此淋漓尽致地发泄对一位老对手和诸位小对手的怨愤,究竟有什么意义?这种尖酸、刻薄的孩子气十足的话语斗争,到底能给读者,尤其是青年一代读者的生活精神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在文章末尾,李建军写到:自传既意味着对曾经发生过的事实的尊重,也意味着对他人和真理的热爱。它是对逝去的美好时光深情的追忆,更是作者对世界和人们的感激与祝福。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蒙写作自传的时候,选择了一种不对路的叙述态度和不可靠的叙述方式,因此,他的洋洋洒洒一百万言的《王蒙自传》成了一部令人失望的著作——它缺乏春天般的温暖,缺乏照亮人心的光芒;它以夸张的方式凸显了自我,却失去了一个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光明而美好的世界。(舒坦摘编)
●华语文学网举办“作协主席小说赛”
一项名为“全国30省(区市)作协主席小说竞赛”的活动,在华语原创文学网站网拉开序幕。刘庆邦、谈歌、叶文玲、蒋子龙、杨争光等30位中国当代作家,在网络上以小说形式展开“对决”。明年6月决出胜负,冠军将获10万元奖金。这一赛事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参与“对决”的“豪华阵容”:天津市作协主席蒋子龙、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叶文玲、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杨争光、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除了已有的创作实绩外,参赛者作协主席(副主席)的头衔和身份,更为网友所津津乐道。虽然一些网友质疑此次活动有炒作之嫌,但参加比赛的30位作协主席(副主席)对此大都持开放态度。刘庆邦说:“有人读,才能实现小说的价值。我听说如今在网上阅读的人比读纸媒作品的人还要多。因此我也想试一试,看自己的小说在网上有没有读者缘。”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叶文玲说:“文学赛事与运动赛事在一定程度上特别契合——谁得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的热情和参与,以及从中提炼的一种精神。于我们这些作家而言,就是使自己以生命拥抱的文学,能在更广阔的层面接受读者的检验。”(舒坦摘编)
●周立波故居免费开放
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居9月16日起在湖南益阳免费对公众开放。这个面积达一千平方米的故居展出了诸多图片和实物,讲述了周立波在五十年文学创作生涯中的艰苦历程。出生于湖南益阳的周立波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其作品《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被译成英、俄、日等多国文字出版。周立波故居位于湖南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的清溪村,离益阳城区不到五公里,至今仍保存着一种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据悉,故居主要复原陈列了周立波在五十年代回乡创作《山乡巨变》时的生活场景和当时的生活、生产工具;生平事迹展览则分为八个部分,用文字、照片、书信、手稿等内容“讲述”周立波在文学创作生涯中的艰苦历程。(舒坦摘编)
●迟子建获冰心散文奖
第三届冰心散文奖2008年9月10日在西安颁奖,迟子建等70余位作家作品分获不同奖项。“冰心散文奖”自第一届起,便有不少“大腕”摘奖。比如,第一届的获奖者中,有如今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第二届获奖者中,则有现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今年44岁的迟子建是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迟子建与散文的“渊源”很深,她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的获奖作品——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当时就有评委这样评价说:“表面上看像散文。”可见迟子建的散文探索一直在进行。迟子建此次获“冰心散文奖”的是一个单篇,名叫《光明在低头的一瞬》,文章不长,写她在俄罗斯一座教堂的经历。在教堂里,她看到了喜爱的画家鲁勃廖夫的壁画,然而当她从画上收回目光低下头来的一瞬,却看到了一位正在安静地打扫祭坛烛油的老妇人。她细写了老妇人的外形动作和对清扫烛油职责的虔敬,感慨道:“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舒坦摘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