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大学语文加强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

作者:李凯数




  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已无争论,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来说,目前的主要使命是该如何高效地实施教学,让这门课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课堂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大学语文课堂授课时间一般在50课时左右,极为有限,教师欲想以丰厚的知识积淀和精湛的学术修养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则要靠科学而艺术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是影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成功的教学设计,要以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恰当得体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率先垂范的教师形象吸引感染学生,把握这三个关键问题,即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获得较多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统筹安排,科学系统地设计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大学语文教师知识贮备丰厚,课堂上,都能做到“侃侃而谈”,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讲什么应认真选择,这就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问题。在教学督导听查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从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自己熟悉、喜欢什么多讲什么;二是从学生猎奇的兴趣出发,学生爱听什么多讲什么。这两个毛病,往往会导致教学内容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偏离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二是非深即浅。偏离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会冲淡教学重点,难以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应知应会的基本问题留下深刻印象;太深太专业化,或过多哗众取宠的言论和娱乐性的趣闻,则与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宗旨相去甚远。相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学虽更注重体现教师的个性,能给教师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师的自由不能漫无边际,需要遵循基本原则,以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为前提,不可太随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多动脑筋、统筹安排,要体现出完整、系统且意味深远的设计理念。
  (一)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的,欲使其系统科学,首先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明确本课程在教学对象学科专业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对突出培养具体教学对象的哪些素质与能力了然于心;“知彼”是要了解教学对象现有的学习状况,虽然大学语文属于通识教育,但教育对象毕竟都有不同的专业领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认真的研究和选定。深度上,既要科学系统地体现出一定的理论性,也要新颖充实,有一定的吸引力;广度上,既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也要激发学员课下拓展学习的兴趣。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上,则要在单元、单次课堂上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课前充分论证哪些内容在本单元、本次课堂上重点精读,哪些难点详细剖析,哪些文学与写作知识又属于拓展引导内容在课堂上只需简单带过……要让课程的重点、难点有周密的设置、统筹的安排、明确的体现,让课堂的时间分布有科学合理的计划。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适中的教学效果,会让学业状况不同的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成绩好的能深有领悟,超越所讲;成绩中的能全部理解,颇有余味;成绩次的能掌握基本,无有偏错”。
  (二)内容设计要体现创新性与拓展性。大学语文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与发展,对学生来说,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语文教育,许多文学经典与写作理论已接触过,如果没有新意,势必会让学生厌倦和反感,这就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选择、组织、加工和解读,力求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觉新颖,有期待。依章施教不等于照本宣科,文学经典有可不断挖掘的深刻内涵,文学的模糊性也会让每一个人产生理解上的多义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因而即使学生接触过的作品,只要教师或适时自己表达或鼓励学生表达的独到而更深刻的见解,或做理论与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实际密切结合的讲述,仍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起到增强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应该具备拓展性,应该是开放的,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播下一颗求知的种子,让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下自觉自愿地发芽。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得分奖励等方式,启发并激励学生将学习的时间、地点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终生学习的广阔天地。教师或巧妙设计思考题并提供参考书目、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阅读,或鼓励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自办报刊、设立网络论坛、外请知名专家作讲座、参与社会实践、参加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都不失为有效的激励方法。总之,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兴趣引领下,发散式的在课下将教学内容无限地拓展开来。
  
  二、优势互补,恰当得体地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一个双边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出什么样的信息,即设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固然是基础,但怎样让学生效率最大化地接受信息同样不容忽视,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教师的教学会产生迥然相异的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此外,现代的大学语文课堂,学生是主体,但这一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确立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注重突出灵活多样性,创造宽松和谐、启发深思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教学手段设计要实用得体。大学语文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安排。目前,高校最常用的传统教学手段是黑板,现代教育手段是多媒体。板书教学能体现逻辑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这种教学手段的引导下,可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重要的内容也可随时整理记录;多媒体手段的优势是节约书写时间、增大课堂信息含量,音频、视频的使用可使学生获得整体性、感性认识,易于理解。好的板书设计,应该是科学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有艺术性;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动静结合、图文并貌,达到增加信息量,生动、形象、直观地反映授课内容的效果。一般来说,不同性质的课程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可有所侧重, “对那些推理性较强,公式较多,以讲解和推导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