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唐敦权散文集《心壁烙画》解读
作者:戴宇立
也有蔚为壮观的石碑林。还有古民居“六吉堂”的画栋雕梁与《训子格言》石碑刻的威严,散发着民族村落的独特审美文化氛围。号称“天下第一洞”的腾龙洞,与利川市都亭山下的清江源头遥相呼应,则成为利川生态自然景观的领军之所,将其众多的山水洞景一览无余。世界优秀民族“龙船调”则成为利川土家族民情民俗的代表,并以之展示了如“彩莲船”、“肉连响”等民族歌舞系列,“坐活夜”等独特民风民俗系列,让人目不暇接。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自明末建造,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其古建筑群由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李盖武庄园三部分组成,共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24个天井,200余间房屋。作家尤其赞叹大水井整个建筑是“高大的城墙与瓷嵌交相辉映,西式的柱廊与吊脚楼并肩媲美,雄奇的山峰与神秘的幽谷上下呼应,传奇的故事与如画的风景传承交融”。同时指出:如今,大水井古建筑群已成为人们考察土家建筑、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人们观光旅游、发思古幽情的重要去处。
《心壁烙画》中,作者将读者带入了利川市鱼木寨的石雕墓碑林。其始于明末,兴于清同治光绪年间。鱼木寨内现存九座大型墓碑,气势恢弘,结构繁复,工艺考究。位于祠堂湾的成永高夫妻墓,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成永高夫妻墓建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共三门二院,占地近一百平方米。墓碑四周建有护墙,左右开侧门以人碑院。整座墓地富丽堂皇,豪华气派,除去碑文、诗词、楹联、护墙、碑石上还雕刻有《荣归图》、《迎亲图》、《双凤朝阳》以及忠孝故事等,人物造像多达一百余个,线条细腻流畅,形象浪漫生动,令人称奇叫绝。鱼木寨的石雕墓碑林与大水井古建筑群交相辉映,成为清江流域利川土家族古建筑的文化经典。
从文化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心壁烙画》还包容了一种现代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在《心壁烙画》文集的末页,写着一句颇具现代市场意识的话——“上架建议:文学、旅游”,从表现看本语句的含义是图书发行分类指南;但从内涵解读,它体现了对民族文学多重视野传播的现代文化意识。文学,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已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品,而要成为大众喜爱的精神食粮。《心壁烙画》借助文学的艺术手段,以民族文学景观建构现代审美意境,而将现代社会的大众时尚——“旅游”融入其中,寻求传播民族文学的理想途径,从而形成一种独具鄂西南清江流域土家族地域风情的旅游文化。
在《心壁烙画》中,这种旅游文化有着土家族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本民族作家唐敦权非常执着于这种旅游文化意义的深度开掘。在此散文集篇首,浓墨重彩地追溯了利川市作为清江源头,与远古巴人今土家族先祖的历史渊源。据《心壁烙画》叙述:充满神话色彩的史料记载,土家人远古祖先的一支“故出巫口”的巴人,共有巴氏等“五姓”。“五姓”皆生于武落钟离山“赤黑二穴”。据考证,武落钟离山位于今长阳县境内。当时还处于“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的“五姓”以执剑入穴和乘坐土船而不覆的办法推选出土家人历史上第一位部落首领巴务相,后世成为廪君,民间也称向王天子。这标志着古代巴人土家先民由过去的原始蛮荒时代进入了氏族部落阶段。为了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廪君率领部落,乘坐土船,从武落钟离山出发,沿古夷水向西迁移,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一个叫“夷城”的地方安顿下来,以此为基,发展生产,扩展领地,“君乎夷城”,并最终以夷城为策源地,建立起属于土家族先民自己的诸侯国——巴子国,后又称巴国。作者对土家族先祖历史渊源的探索,提出了思考:“君乎夷城”的夷城到底在哪里?目前中国史学界尚无定论,但大致倾向于就在今天的清江流域恩施市利川市一代。
同时,作者在《心壁烙画》中立足清江源头都亭山,放眼历史长河,诉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一个民族英雄的壮烈情怀。“古代巴人以夷城为基地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之后,一边开疆拓域,保家卫国;一边垦荒种粮,纺线织布,不断增强国力。商周时,一度形成鼎盛时期。到东周时,巴国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今天重庆、湖北、陕西等省市部分地区的南方国家,后又几经拓展,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发展到包括今天鄂、湘、渝、川、黔、陕六省市大半地区的大国,其属地甚至已远及河南和江淮地区。但同时战争也一直伴随着巴国艰难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强大秦国的介入,使得巴国与蜀国两个文明古国先后消逝。”作者感叹:清江源是一条河流的源头,也是一个山地民族的源头。见证了一个国家兴衰和一个民族坎坷命运的清江,就这样从茫茫的远古流来,又朝无尽的未来流去,也是一条历史的河、文化的河。
这种思古之幽情成为《心壁烙画》全书的文化发端,吊起了读者意欲“到此一游”的强烈好奇心,同时,游踪也成为全书的结构线索,将文学、旅游与文化传播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当游者循着《心壁烙画》四大篇章的导游视角,就能将清江流域利川市土家族文化风情尽揽眼中,细细品味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精华,而不至茫然不知何所往。而《心壁烙画》中旅游文化的打造,源于现代人试图释放精神重压的社会审美心理需求,从而使本散文集成为拓展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经济契机。至此,远古巴文化的历史演绎与现代传播得以完美结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