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唐敦权散文集《心壁烙画》解读
作者:戴宇立
土家族作家唐敦权的最新彩图散文集《心壁烙画》,作为2008年湖北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的获奖精品之一,其民族文学创作思维与形式的变革,即古人所谓的“通变”,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力,值得去细细品读。
对土家族文化渊源的探寻轨迹,成为贯穿《心壁烙画》全书的脉络。作为鄂西南恩施自治州本土的土家族作家,唐敦权的彩图散文集《心壁烙画》,对清江流域土家族文化渊源探寻给予了极大关注,一改传统地域散文只注重个人情感世界的孤独吟唱,使民族文学创作思维注入了文化活力,因而也脱离了传统文学的教化意味与自娱自乐,呈现出关注社会的大文化视野与现代特性。
可以说,鄂西南清江流域土家族繁衍生息及独特文化风情的历史画卷,尽可以在这部《心壁烙画》中去观赏探寻。因为《心壁烙画》是从恩施州的利川市去探寻清江的源头,开掘着远古巴国巴人幽深的历史踪迹,寻觅巴人后裔恩施土家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变异无穷。从而,让无数人为这块神奇的地域惊叹与仰慕。
《心壁烙画》采用聚焦视角,引领着读者聚焦恩施土家族“母亲河”清江的源头——鄂西南恩施州利川市,有一个古名为都亭山脚下的龙洞湾,据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编撰的《利川县志》记载,这里就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此外还有人考证,把利川境内齐岳山下的汪营镇清江源村龙洞沟的出水洞也视为清江源头。但不管何种说法,都确认了利川在清江流域无可替代的地域与文化优势地位。因此可以说,解读《心壁烙画》,就是品味鄂西南清江流域土家族的地域风情与民族文化的独特美妙,这也正是土家族作家唐敦权着意打造的民族大文化视野。
建构土家族文化传播的创新模式,成为《心壁烙画》对民族文学创作形式变革的追求。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展现多元信息的融合——民族文化传播借助于文学、旅游、市场,营造综合社会效应,这是《心壁烙画》对土家族文化传播模式的最新解读,也是唐敦权作为土家族作家鲜明的现代意识。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同步发展,文学成为唐敦权传播并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好媒介。
翻开《心壁烙画》,以“寄情山水”、“览阅古今”、“咀嚼文化”、“品鉴风物”共四大章节建构布局,每一章以民族文化或地域风情特色之最为总领,引出清江流域鄂西南恩施自治州利川市土家族村落相关的历史文化风情与自然景观,土家族文化传播成为《心壁烙画》的终极解读。而这种文化传播,是作家巧妙地借助散文创作记游手法,以游踪为红线贯穿全书,配以精美多彩的图饰,对以鱼木寨为代表的鄂西南清江流域土家族进行了历史与现代演绎的跨时空扫描。由此,不得不叹服作家在《心壁烙画》创作中所拥有的宏观民族文化视野,而这正是本散文集超越文学创作本身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现代意识。可以这样说,《心壁烙画》作为清江流域土家族文化传播的一种独特尝试,体现出文学、旅游、市场经济多元信息融合的传播特征。
《心壁烙画》首先属于土家族文学的散文游记类精品。古来今往,文学一直是传承文化信息与精神的一种最佳途径。据史料记载,在鄂西南恩施自治州,最早的游记散文集精品当属清代顾彩所撰《容美纪游》。此文集是清初戏曲作家顾彩游历鄂西南容美土司地区的一部游记作品。纪游主体的独特身份,纪游客体的独特文化呈现,使这部游记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献价值。
顾彩,字天石,江苏无锡人,自幼才华横溢,文章著于乡里,他与清代著名的大戏剧家孔尚任交往颇深。据鹤峰网载,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火爆上演的《桃花扇》很快被清政府全面禁演,而在天高皇帝远的容美司境内却恒演不衰。顾彩决定亲访容美这片神奇莫测的古桃源秘境。《容美纪游》是一部日记体的游记。作者顾彩于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初四由湖北枝江出发,经松滋入湖南石门,再转入湖北鹤峰东境,二月十九日由白菜坪上大隘关,正式进入容美辖区。他只身赴容美土司住了五个多月。当地有关人士称,他们这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交往,堪称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友好的典范,推动了土家族与汉族的团结友爱和共同进步。
今居住古容美土司境内的当地人称,在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的前提下,土家族当地流传着“汉不入峒,土不出境”的成例。而顾彩在容美逗留期间,却受到容美土王田舜年极高的礼遇。据史料记载,容美田氏从明嘉靖到清康熙的200年间,连续五代出了九大诗人,且每人皆有诗集,这在汉族历史上也属罕见。顾彩看到孔尚任编写的四十出大型连台戏《桃花扇》在容美移植成功并广为上演,十分欣慰。顾彩饱览容美的山川风物与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建筑,每到一处均用诗文记录行程,后将逐日记载的诗文撰成五万余言并含有诗歌九十多首的一部《容美纪游》。
《心壁烙画》与《容美纪游》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携文学之手跨越时空隧道,共同演绎了鄂西南清江流域与酉水流域土家族散文游记创作的精美篇章。清代汉人作家顾彩的《容美纪游》是以外来民族的文化视野,解读鄂西南土家族的独特地域风情与文化内涵,而2l世纪初的土家族作家唐敦权,则是立足于鄂西南恩施州的巴乡故土,以解读本民族风情民俗与文化的视野,拓展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在跨越数百年土家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后,《心壁烙画》成为《容美纪游》民族文化写真的延续,而精美图片则成为《心壁烙画》在民族游记散文创作中昭示的民族文化的现代品格。因此,可以说《心壁烙画》开创了21世纪中国西部民族文学创作的更具现代品味的新境界。
顾彩在《容美纪游》中侧重于对恩施州鹤峰县容美土司辖地的写真,展现了古代鄂西南恩施州酉水流域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风情及地域特色;而唐敦权的《心壁烙画》则以利川市为立足点,打开土家族文化的历史长卷,引领读者在恩施州清江流域的现代独特文化与生态景观中流连忘返。在《心壁烙画》中,以鱼木寨为标志的土家族村落,既有数百年的古寨门楼,与“三阳关”、“亮梯子”等绝壁险道遥相呼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