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秋愁意象解读座
作者:沈 鸿
鸿雁,一种大型候鸟,群居水边,飞行时一般排列成行,春秋两季迁徙。这样一种普通的鸟为什么会走入文人笔下,成为寄托秋愁的意象?为什么在众多的鸟儿里。诗人们唯独钟情于鸿雁?笔者仅从下面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鸿雁传书”,抒羁旅思乡之悲。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技术落后,离家千万里的人想与亲人互通信息是极其艰难的。山水遥遥,阻不断思念。仰望长天,大雁悠然飞进诗人的视野,诗人的思绪仿佛跟着大雁飞起来,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亲人身旁。然而,人毕竟不是鸟,不能自由地飞翔,无奈之下,人们只能把自己的心愿托付给鸿雁。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鸿雁传书”就产生了。
关于“鸿雁传书”有两个凄美的版本,一个是忠于国家的男人版,一个是忠于爱情的女人版。据《汉书·苏武传》载,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就将他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朝与匈奴和好,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大为震惊,只好把苏武放回。民间还流传一个女人版的“鸿雁传书”: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矢志不移。一天,王宝钏正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大雁的叫声,于是,她就请求大雁代封信给丈夫,大雁同意了,可是荒郊野外哪有纸墨?情急之下,她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写,让鸿雁捎去。
不同版本,同样凄美的故事。走出文学的浪漫,冷静、客观地想一想,我们不禁会问:鸿雁真的能传书吗?我们都知道飞鸽传书,也知道中国古代有青鸟传书的说法,然而,文学作品中的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都只是人们无法超越现实时所产生的一种浪漫而又无奈的想象。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份深沉、悠远的悲凉。如“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无情的西风整夜吹打着梧桐叶,月光惨淡清冷,朦朦胧胧。只有梦最善解人意,它让你最思念的人从千里之外赶来与你相会,真是“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可惜,这种欢快的梦是短暂的,“频”是屡次之意, “好梦”多次被打断。“何处高楼雁一声”,原来把人屡次从好梦中拉回残酷现实的就是鸿雁!深秋季节,南飞的大雁鸣声凄厉,划破长空,这声哀鸣清晰地传人高楼,从好梦中惊醒的人听起来倍觉凄凉,然而,惊梦的人马上又会想,这只大雁是从何处飞来?是不是远方的亲人托它带来了书信?“何处高楼雁一声”,这深沉的一笔,似实而虚,把离情伤感的悲凉推向高潮,却又给人带来几分惊喜、几分希望。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的古诗词很多,如“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刘过《贺新郎》)“雁不到,书成谁与?”(张元干《贺新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侯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张炎《清平乐》)等。
二、借鸿雁迁徙,抒漂泊之哀。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文人奔波的辛酸史。为了理想,为了仕途,为了生活,他们常年在外奔波,因而诗人们常常借鸿雁迁徙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悲哀。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幕,雁程最嫌风力。”(史达祖《秋霁》)秋色苍凉,大雁远离故乡向南迁徙,像远离故土的诗人一样,它对漂泊生活也是惆怅不已。风大本来有利于雁之南迁,为何雁反而嫌之?原来它与作者一样,都是远离故土,从事远行,要饱受羁旅之苦,风愈大愈猛,离故土就愈远,所以产生嫌恶之感。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慨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苏辙,曾到过渑池,并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的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墙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人生,不由得感慨起来:人生在世,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这像是什么?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雁,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并在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这只是一种偶然。鸿雁偶然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一旦鸿飞雪化,一切都不复存在。老和尚的骨灰塔和他们的题壁,也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吧!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一生颠沛流离,何止苏轼一个?李白、杜甫、刘禹锡、柳宗元、柳永等等,哪一个没有丰富的漂泊经历?哪一个不深谙漂泊之苦?
三、借“断鸿”、“孤鸿”,抒孤独感。
我们知道,鸿雁是群居动物,然而,在古诗词中,它多以“断鸿”、“孤鸿”的形象出现。这“断鸿”、“孤鸿”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走进中国古代文学,我们满眼都是失意落魄的文人凄然求索的身影。一个个漂泊天涯饱尝孤寂的游子,在漫漫的仕宦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风苦雨,向着远方踽踽独行。此时,夕阳西下,鸟禽回巢、人儿归家,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时一只孤雁哀鸣着飞向远方,断肠人马上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孤雁!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漂泊天涯的游子怎不悲从中来、柔肠寸断!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倪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幕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张炎《解连环·孤雁》)
这首词的上片用“楚江空晚”、“离群万里”、“自顾影”、“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极力描绘出一个空阔、黯淡的境界来衬托雁的孤单,接着用“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把失群的孤雁排不成雁阵和《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的故事巧妙地融合为一,进一步点出雁的孤单。下片,作者以绵绵不断的旅愁,以陈皇后被弃置长门冷宫的寂寞凄凉,以桓伊抚筝歌“怨诗”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