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哑巴补鞋匠

作者:谢志强




  早晨,我醒来的时候,发觉旁边的枕头空着,我却顿时想到哑巴补鞋匠。随即,听到钥匙在门锁里旋转的声音。妻子两手拎满了大小塑料袋。我说你咋买了这么多菜。妻子说你忘了今天是啥日子了。
  我咋忘得了,今天是我俩瓷婚纪念日。我说转眼,我俩已做了二十年夫妻了,快不快?妻子说还傻呆呆站着,来帮一把,二十周年大庆,要好好摆两桌。
  妻子进门换鞋。我接了两手菜袋放进厨房,回头,我说换个方式庆祝吧,这几天,我老想着一个人,那个人突然闯进我的脑子。
  妻子说:是你的什么人?我说,你又想岔了不是,是一个补鞋匠。她说跟你啥关系?我说你呀,补鞋匠还是我俩的红娘呢。
  妻子笑了,说:我可没记得有过这么个红娘。
  二十年前,我骑车匆匆,差点撞了胡同里匆匆走出来的一位姑娘,她一躲,脚踏在翘起的石板上,别断了鞋后跟——中跟皮鞋。我扶着她去街边的补鞋店。补鞋匠是个哑巴。他放下手中的鞋,先补了她的鞋。鞋跟补得很牢,鞋帮旧了,鞋跟还坚定不移地跟着皮鞋。于是,鞋为媒,姑娘就成了我的妻子。上个星期,我整理架空层里的旧物,那双鞋还在。
  我拿出那双皮鞋,还擦了油,锃锃亮。我说我俩该去拜访他。
  妻子说:现在,谁还补鞋?鞋坏了就扔,跟潮流还跟不及呢。
  我记得补鞋店离妻子的娘家不远。妻子清楚了我预先拿定的主意,况且,她认为这样纪念瓷婚倒也有趣。
  到了那里,发现原来的补鞋店已换了门面:足浴馆。还有一排醒目的字:千里之行始于足。把个“下”字省掉了。门面装潢得豪华而气派,那行字,衬着隐隐的一只巨型的赤脚。看来,生意蛮红火。店老板只说了补鞋匠大致的住处,他说:哦,那个哑巴,现在,换鞋还来不及换呢,你俩是不是先来让脚享受享受?
  我俩就循着大致的方向去找。妻子知道我的脾气,想定的事,八匹马也拉不转头。再说,这桩事给我俩的生活带来了情趣——我还没陪妻子正儿八经地上过街呢。当然,这不是购物。妻子的表情也有把寻找进行到底的意思。
  来到一片旧屋。四边都建起了现代楼宇,这片旧屋像是古遗址的现场,它引发我怀旧的情绪,我毕竟住过那么多年的老式平屋呢。进了墙门,一问,竟问到了,是在旁边的一个墙门内。
  院子里的居民纷纷出来,问:你是哑巴修鞋匠的亲戚吧?总算有了,我们以为他没亲没故呢,来了好。
  哑巴补鞋匠已去世半年了,还是邻居一起给他送的葬。没人来补鞋,他只有呆在家里,一呆,就萎了,一个人没事干,就像缺少水的庄稼。邻居这么说。甚至,有人埋怨我们不来关照他。我俩还能说什么呢。
  掌管哑巴那间屋子的邻居取来钥匙。钥匙在锁眼里进去出来;转来转去,搅了锈,锁迟钝地开了。一股皮鞋的气味涌出来,我不由得退出来。好像那鞋皮的原来所在的身体(猪、羊、牛)的气味发了酵,露出了本来面目。
  一屋的皮鞋呐!堆满了半间屋,到达了墙裙。倒是摞得整齐。仿佛是一个皮鞋的历史展览。妻子说:这么多鞋,他咋睡觉呢。
  邻居说:他就睡鞋子中间,那张板床。
  我说:鞋都修好了,没人来取过?
  邻居说:谁会来取?都懒得来取,哑巴白辛苦,一双双补好了,看,还贴着人名。
  妻子说:他的妻子呢?
  邻居说:跟了他没几天,鞋的臭气就把女人熏跑了。
  我说:二十年前,哑巴补鞋匠修过我妻子的鞋,现在,我们来看看他。
  我把礼品(一盒蛋糕,还有瓶食用调和油)交给邻居,麻烦推举一个人陪我俩去哑巴补鞋匠的坟墓——圣山陵园。接了礼品的小伙子就乐意陪我俩前去。
  出墙门,听到背后议论,说是那一屋子旧皮鞋吓得他俩不敢认亲了。
  途中,妻子问:没人要的皮鞋,他还守那么多年干啥?
  伙子说:鞋匠喜欢鞋呗。
  我说:他不能说话,大概把全部的情感都表达在鞋子里了吧?
  我们默默地往圣山走。圣山在市郊。小伙子时不时掏我们的话,仍不信我俩没跟哑巴沾亲带故。我看见街上来往的中年人,揣想那一屋子鞋是不是有一双曾经在那脚上穿过?
  (选自《北京文学》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