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命制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研究

作者:黄 霞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到语文课程的方方面面,而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就是综合性学习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五方面内容,且已纳入语文教材体系。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为了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应积极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过程性评价被广泛而有效地运用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而是否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设置综合性学习试题,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让许多人感到两难:其一难,以中国现在的国情来看,若将“综合性学习”排除在中考之外,则平时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多少会被打折扣。另一难,“综合性学习”的涉及面广、活动性强。如此“动态”的东西,若要进入中考以纸笔考查,较难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测试要点。
  厦门市是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自2002年起全市初中全面进入课改。在课改初期,“是否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设置综合性学习试题”这个问题也曾引发我们的一番思索。在思索中,我们渐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中考语文评价理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综合性学习的落实,体现《课标》提出的全面评价的原则,中考语文有必要以纸笔形式考查综合性学习,在命题实践中应积极探索科学命制“综合性学习”试题的方法与途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2005年和2006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均设置了相应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2005年中考试卷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的试题如下所示:
  探究性学习:(6分)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名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1)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4分)
  (2)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2分)
  下则是2006年中考试卷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的试题:
  探究性学习(8分)
  厦门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马拉松赛之一,已成为厦门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最近,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关注厦门马拉松”的活动。
  (1)通过调查,同学们搜集到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一些相关数据,并制成表格:
  
  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上表所反映的情况:(2分)
  (2)有几位同学准备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组委会提议:将吴承恩《西游记》里的“美猴王”作为2007年厦门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的吉祥物。你赞同这个提议吗?请联系孙悟空的特点,说说你的理由。(4分)
  (3)厦门美丽的环岛路上,99尊精美塑像组成名为“永不止步”的马拉松群雕,展示了运动员们奋力奔跑的动人形象。可是,有些游客却喜欢倚坐在塑像身上,既损害了塑像,又有碍观瞻。同学们为此拟了下面几条警示标语。请你选出委婉得体的一条。(2分)
  A.不准损坏塑像,违者暴捶狠打!
  B.损坏塑像,是卑劣无耻的行为!
  C.运动员正奋力奔跑,请不要绊住他们的脚步!
  在中考命题过程中,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评价的导向性、有效性,该做的工作远不止于设计一套可操作的试题。要想通过中考试题较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就应以先进的课改理念为指导,要将命题实践与试题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2004年7月以来,我们专门开展了一项中考命题研究《顺应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的语文中考命题研究》,此课题被确立为厦门市的课改重点课题。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在“综合性学习”试题的研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综合性学习”的考查以探究和创新为核心。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人认为,既然要设计“综合性学习”试题,就必须将上面这些特点尽可能都体现出来。我们则认为:应正确看待“中考语文以纸笔形式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这个问题。评价方式(尤其是试卷)与教学活动虽联系密切,但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一张试卷几道试题,容量极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想借两、三道试题考遍“综合性学习”的各种能力只会是徒劳。《课标》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在中考试卷中以纸笔形式考查“综合性学习”,就不必强求面面俱到,不必过分囿于其活动性,而应以“探究”、“创新”为核心。2005年和2006年厦门市的中考语文试卷都将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的试题称为“探究性学习”,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抓住了核心之后,评价的立足点也就相对比较容易确定了。在上文所举的厦门市2005年中考题例中,第(1)题主要扣住“探究”,侧重考查学生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中明确提示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只要学生所归纳的特点有代表性,举例恰当,有自己的一点分析,即可得分。借此达到“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的目的。而第(2)题,则主要扣住“创新”,侧重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借此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学生所拟的店名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好店名的特点,须能克服原有店名的毛病,须符合该店的客观条件。
  
  (二)“综合性学习”试题的选材不囿于狭义的语文范畴。
  
  具体来说,综合性学习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二是综合性学习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近几年不少地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在“综合性学习”试题的选材上都体现了“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这一特点,涉及家乡风情、文化遗产、城市化问题、体育运动、电脑网络、节日、能源、鸟类、名人、代沟……这些材料不受限于单纯的语文知识,而是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互渗透,广泛地联系到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生活常识。
  但也有一些地市仅从狭义的语文的角度来选择试题材料,不太考虑试题的生活色彩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笔者曾仔细研读过29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卷子。这些试卷中,以阅读材料及其链接材料为“综合性学习”试题的主要内容的有6份,占20.69%;以名著阅读为主要内容的有5份,占17.24%;以语文知识(对联、成语、错别字、网络用语……)为主要内容的有4份,占13.79%。试题选材呈现出的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在体现了大家对一些话题共同关注的同时,也暴露了在试题选材上的局限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