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借课堂生成焕发教学活力

作者:陆秋林




  精彩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来自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及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通过点拨引导,在课堂生成中体现。试看《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一个伟大的发现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比较精彩?为什么?
  生:第三自然段。因为这一段写出了洪教头的傲慢无礼。
  生:这一段也写出了林冲的谦和、有礼貌。
  生:我也觉得第三自然段写得精彩。因为这一段写出了人物的语言、神态。
  师:(惊喜)说得好。(板书:语言、神态)还有?
  生:还有人物的动作也写得很好。
  师:(板书:动作)说得真好。这是马妍君同学的发现,一个伟大的发现。我们学习古典文学名著,就是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而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就是要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点评
  课上到这个程度,一切似乎演好了似的。在不经意中,学生把老师的问题端出了水面。水到渠成,顺利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
  片段二:老师,让我们来演吧
  师:下面,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进行分角色朗读。
  (学生一听到分角色朗读,兴致高昂,纷纷要求。点名后,四个同学竟然走到台前,书也没带。)
  师:(一脸疑惑)
  生:老师,让我们来演吧。
  师:行吗?人物语言记得住?
  生:行,没问题。
  点评
  学生爱看《水浒传》,喜爱梁山好汉。他们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表现欲望更是强烈的。如果对于学生的要求予以否决的话,虽然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绝不可能出彩。再说,教学要求本身也有这样的安排(第三课时)。如今,学生主动提出,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片段三:老师,我还想说
  考虑学生一般的思维特点,他们在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林冲是一条好汉,而洪教头则是一个恶人。为了不至于使学生给人物“贴标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应让学生多元化地分析洪教头和林冲这两个人物。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洪教头是否是一条汉子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洪教头“满面羞惭”“羞”的是什么?“惭”的是什么?洪教头走后,又会说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全面地看待这个人物,而不是一个所谓的恶人。他的所作所为,除了性格因素外,更多的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包括维护柴大官人。
  师: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他会边走边说些什么呢?
  生:洪教头会说“今天,我真倒霉。”
  生:洪教头会说“唉,我真是没本事,看来还得去练练。”
  生:洪教头会说“我太傲慢无礼了。”
  生:洪教头会说“我真是小肚鸡肠,目中无人,见钱眼开。”
  (此时,老师觉得学生说得已是比较到位了,正准备进入下个单元的教学。可课堂上小手林立,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生:老师,我还想说。
  师:好。你说吧。
  生:洪教头会说“我真是太自不量力了。”
  生:老师,我也想说。洪教头会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生:洪教头会说“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生:一山还比一山高。我可不能再傲慢,再小瞧别人了。
  师:(说吧,我的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聪明,说得太精彩了。
  点评
  学生的表现分明在告诉老师,他们读懂了。老师惟有鼓励与赞扬。这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发生碰撞,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片段四:老师,我提个问题
  师:你们知道林冲的绰号是什么?
  生:(脱口而出)豹子头。
  师:那你们知道豹子有什么特点?
  生:凶猛。
  生:敏捷。
  (此时,有一学生举手。我示意回答。)
  生:老师,我想提个问题。
  师:(一愣)好,那你说吧。
  生:既然说林冲像豹子一样凶猛,那么为什么他对洪教头一忍再忍?
  师:(欣喜)太好了。你们知道吗,豹子除了凶猛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
  生:一脸迷惑。
  师:豹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胆小。
  生:我知道了,林冲就是不想惹事。
  师:对。林冲虽然武艺高强,但他在生活上和官场上受尽小人的欺侮,因为这个“忍”字。但他又都在忍无可忍之际一击致人于死地。你知道与林冲有关的成语吗?
  生:逼上梁山。
  师:好。要想全面地了解林冲的性格特点,就需要阅读《水浒传》,你们想看吗?会去看吗?
  点评
  这是教学进行到了第四个环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林冲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达到课外延伸,实现“下课,新一轮读书的开始”。试想,如果没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也会把“胆小”这个特点告知学生。这样,就未免显得枯燥单调。而今,学生想我所想,巧妙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化处理。
  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昭示着我们,课堂中“唱主角”的应该是学生,而教师则是个“配角”(“导游”、“主持人”、“导演”、“舵手”等等)。教师考虑得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如何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提供适宜的环境,以便让“对话”灵动地生成。以上教学片段至少说明了这样两点:
  一、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有赖于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当我们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时,与学生一起学习、对话、交流,一起分享成功品味失败时,师生双方才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他们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体验才得以不断加深。
  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也将因此充满生气和活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师生会因生成而感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陆秋林,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