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让我们的作业个性飞扬

作者:郁建华




  一、现行语文作业中的弊端
  
  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因此,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是有必要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出现了以下几种不足:
  1、作业问题的单向性。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地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2、问题答案的绝对性。在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中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扣字不扣意”,非对即错,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
  4、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许多老师经常布置的语文作业就是让学生抄写生字新词,查查字典,抄抄解释,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诸如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5、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
  6、作业评价的片面性。作业评价单调,作业评语刻板教条化。从作业本检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优”、“良”、“中”、“差”之类。
  
  二、语文新课程标准下作业设计的特点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作业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②、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作业模式;③、作业结果和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④、评价作业的方法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这样做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新性: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化,体现在语文作业设计上,即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儿童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
  3、趣味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发展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业评价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5、人文性:教师平常教学,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以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的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所以,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作业就是一种互动的人文活动。
  
  三、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具体到语文作业的设计与指导,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彰显自主性。语文学习是一个大环境,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教师在作业中可以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充分思考,做出有个性、有思想的作业。在课内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少,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记性特点课外拓展补充,自由地在课外捡拾美丽的贝壳。
  2、渗透开放性。传统作业在训练学生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一台机器来使用,作业流于机械单一的操作形式,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
  3、讲究趣味性。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不必“引”得太多,“导”得过细。只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会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和心血,都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让学生喜欢,应该是语文作业设计的一个原则。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讲究活动内容、形式的趣味性,使学生一看作业,就能吊起胃口,跃跃欲试。
  4、注意层次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就有快有慢,再加上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书写,有的喜欢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5、注重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探究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每次语文课前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进行事前准备内容的演讲,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加强创造性。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善于利用教材中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来布置作业,提供一个“人人动手”的机会,促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学生“人人创新”的精神,创造“人人成功”的机会。比如可以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办手抄报,既有个人的,又有合作性,还有创造性。
  7、凸现探究性。在作业的布置中不妨多设计一些以文本为起点,向外围扩散,激起学生主动探究习惯的作业。
  8、张扬人文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任务决不是只面向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接受他人的影响和感染,并如何去影响和感染他人。
  9、体现整合性。首先,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就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如:听广播、看电视写一段新闻或感受;读一读有价值的书籍;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作业都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因此语文作业应该是灵动的、多样的,不仅内容形式要多变,而且作业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视觉方式的,也可以是听觉、触觉等方式的;可以是抽象思维的结果,也可以是形象思维的结果;作业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用日记或作文等文字材料;也可以是照片、图表、音频,视频等音图材料;还可以是可知可感的实物……
  综上所说,中学语文课外作业亟待改革,这一改革应以师生树立正确观念为前提,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基础,兼顾课内与课外,特别重视阅读和练笔,这样语文课外作业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郁建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